2021/12/11
閘門控制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 of pain)
疼痛起於外部物體刺激皮膚表面或深層的痛覺受器,這些神經將訊號一路傳到脊椎,再到腦幹、視丘,最後到大腦皮質,我們因此感受到痛覺經驗。上面說的,是痛覺神經傳導路徑,所以真正感知痛的部位,是我們的大腦,而不是傷口。這也是神經科學家判斷生物體有沒有感覺到疼痛的依據。
一般而言,我們都認為痛覺跟生理上有很強的關聯,可是痛覺的強度和刺激的強度不一定成正比,因為人類的認知、情緒、甚至過去的經驗,與接受刺激當下的狀況,都可能影響疼痛的感知。
加上,不是所有痛覺訊息都會順利傳送到大腦。心理學家 Ronald Melzack 和 Patrick Wall,提出閘門控制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 of pain)來說明這類現象。他們認為脊椎背角(dorsal horn)的神經系統有一些類似閘門的機制,平時這些閘門關閉,阻擋無關緊要的訊息。當痛覺訊息經由疼痛路徑傳到脊椎時,神經能依據不同狀況與條件來決定要不要打開閘門,如此控制痛覺訊號進出大腦,影響大腦感覺疼痛的程度。
研究發現這些閘門受到許多因素影響。除了原本的生理狀態,一個人的情緒與認知,都可能改變閘門的開關。比如當人感到憂鬱、焦慮或壓力時,閘門容易更打開。因為這些閘門本來就是幫助人類因應危險,所以當我們感到緊張焦慮時,等同於告訴身體現在處於危險狀態,身體自然會變得比較敏感,一點點痛覺都要放行通過,及早做出因應。
除此之外,身體會依照過去的經驗,判斷這波疼痛是否對身體有害,才決定要不要放行通過,如果身體判斷情況相當嚴重,就會打開閘門通知身體。當我們留意傷口,投入更多注意力時,也會讓閘門打開感到更疼痛。相反的,放鬆或分散注意力,就如同回到正常狀態,放下緊戒,則會讓閘門關閉。
閘門控制理論認為人類感覺到疼痛的關鍵機制,在於脊椎的閘門要不要放行,而閘門同時受到生理狀態還有心理因素所影響。跳脫以往我們認為痛覺是由單一因素的引發,這也說明疼痛是一種複合而複雜的感覺,常隨著不同的狀態而變動。
這麼說來,脊椎裡的閘門頗不受控,我們似乎無法主動控制它們,難道我們只能仰賴嗎啡或止痛劑來主動減緩疼痛嗎?這麼說倒也不是,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方法來影響閘門,而且我們早已習以為常。
受傷時揉揉傷口或者小時候受傷,爸媽會幫你呼呼,這些行為都能促進閘門關閉,有效抑制疼痛。最早應用閘門關閉原理的人恐怕是中醫師,中醫裡的針灸就是利用類似控制閘門的方式來減緩疼痛。
分心也是一種好用的止痛策略,想想那些要幫你打針抽血的護理師,通常在針頭要接觸皮膚前的那一刻,都會跟出一句經典的臺詞:「深呼吸」。深呼系能否有效止痛尚未可知,但讓人暫時把注意力從打針上轉移到呼吸的動作,達到分心的效果卻是淺而易見。
現在你知道引發痛覺的因素有很多,疼痛的感知也深具個體差異,有些人比較耐痛,可能是他對痛覺較不敏感,也可能是他比較不在意痛覺。而且不是所有疼痛都令人討厭,有些輕微的疼痛反而會產生快感,問問愛吃辣的人就知道,他們吃辣是在追求痛覺所引發的快樂,或者有惡趣味的人,會利用疼痛來紓壓。對,我說的就是喜歡有人拿鞭子與皮打抽打自己的那些人。
Note:
1. 閘門控制理論,又稱為閘門控制機制、門閥控制理論、通道控制理論或痛覺閘門控制理論。
2021/11/09
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
早在世上第一個魔術發明之際,魔術師便知曉人類觀看事物上的盲點。雖然遲了幾步,心理學家 Daniel Simons 和 Christopher Chabris 嘗試用實驗證明這件事。 他們把六個人分成兩隊,分別穿上黑白兩種顏色的隊服,並且開始傳球。然後將傳球的過程拍成影片,在研究室裡播放,要參與者觀看影片,並數白隊球員傳球的次數。其實數傳球只是名目,影片真正的目的是要測試參與者有沒有注意到傳球過程中,從人群裡穿過的大猩猩。
這隻大猩猩是人扮的,牠大搖大擺穿越人群,到畫面中間時還會擂動胸膛。所以無論是大猩猩出現場景中的違和感,或是牠本身的動作,都足以引起注意,簡單來說就是,你不可能沒有看到。然而,大部分認真數傳球數的參與者,都沒有注意到大猩猩出現在畫面了,而且看了影片的回播,都相當驚訝,心想,天啊!我剛才怎麼會沒看到。
Simons 和 Chabris 稱呼這個現象為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泛指人類在不注意的狀態下,容易忽略眼前出乎意料卻顯而易見的事物。心理學家認為,人之所以會忽略眼前事物,跟人類的知覺流程有關。
讓我們逐步分析,首先,外界環境中需要有個物體出現。這個物體本身顯不顯眼,會直接影響人類注意到的可能性。這滿好理解的。如果大猩猩全身裝滿 LED 燈還自帶乾冰排場,我們想不注意都很難。
順帶一提,這裡的顯眼程度,不只是物理上的顯眼。當物體與我們有關,對我們的大腦來說就越顯眼,當然更可能注意到,像是在嘈雜的夜店,我們能馬上聽到有人在叫自己,是因為名字對我們來相當重要,通常有人叫住你,就是有心訊息要告訴你。因此,反過來說,當刺激與你無關,你就越不容易注意到,想來也是,誰會沒是在心裡頭記得大猩猩。
儘管外界的物體相當搶眼,但人類在覺察外界訊息時,會動用大腦中認知資源,這是一種虛擬的電池,我們費心處理事情時都會用上。所以當我們處理某個任務(數傳球數、想著曖昧對象無心的話、擔心持有的股票下跌),腦中的認知資源會全力供應,因此,沒有額外的資源,能讓我們處理其它知覺訊息了。結果就是,我們只能留意畫面中自己想看的重點,就像參與者為了數數,兩眼緊盯著球不放,無法留心與球無關的事。
不過,這跟一個人處理事情的熟練程度有關,比如你是個老司機,要你開車邊唱歌、邊喝飲料,甚至與車上的其它人玩字詞接龍根本不是問題,因為開車對你來說相當熟悉,已經熟練到能進入自動化的程度。做一件事能想都不用想,會大大減少認知資源的消耗,你腦中的電池便能挪作他用,讓你更有餘裕留意周遭出現的事物,要看見大猩猩也不會是難事。
除此之外,我們在留意周遭環境時,會稍稍預期哪些事物會出現,同時排除其它選項。到圖書館,就會預想看到書本、學生或館員。到健身房,大概會看到器材、更衣室與運動的人。所以當你知道要數球,會預設畫面中的一切都合情合理,實在很難想像會有大猩猩走過。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已經預期到有大猩猩要出現,就會特別留意,便能輕易看見。
大猩猩的影片在心理學界相當知名,Simons 和 Chabris 還將相關的研究結果與理論寫成書,叫做《為何你沒有看見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現在你仍可以在 Youtube 上找到注意力測試的影片,來體驗看不到大猩猩的過程。啊!很抱歉,由於我前面大爆雷,你現在想看不到影片中的大猩猩都很難,不過,Simons 後續還推出大猩猩影片 2.0 ,你可以再挑戰一次。看看是你的注意力強大,還是心理學家的安排比較巧妙。
心理學家用實驗說明,人類看見事物的關鍵,不只在於眼睛有睜開,還得考量是否有投入注意力。如果沒有投入注意力,睜眼跟閉眼差不了多少。有時車禍的肇事者宣稱自己沒有看到被害者,除了被害者位在視覺的死角,也有可能是肇事者正看遠處的黃燈,想趕著過去,沒有餘力注意到周遭環境。
不注意視盲還給我們一些啟示。當你的伴侶正在追韓劇,玩 Switch,就別再拉著他問你今天哪裡不一樣?他的大腦正忙,可能不適合玩生活版的大家來找碴。
Note:
1. 不注意視盲,又叫做不注意盲,非注意視盲或知覺視盲(perceptual blindness)
2021/09/22
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
初次參加聯誼活動的人,多少有點害怕或覺得丟臉,會拉個朋友一同前往,事前事後有個照應,至少還能一起品評其他參加的人,不失為一種樂趣。但如果你想找朋友一起參加,最好找個條件不如你的人,比如他明顯長得比你還普通或身材遠不如你標準,否則你有可能弄巧成拙,還是不要找人陪你去來得好。
心理學家一再證明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的威力,深深左右我們的感受與判斷。對比效應不是什麼高深的心理學知識,而且簡單到難以相信,它不僅好用,而且防不勝防。只要將兩個原本有差異的刺激一前一後逐一展現或併置,就能讓人覺得兩個刺激比實際的差異更大。人類習慣參照其他訊息來協助我們判斷,或著我們的判斷本來就會受到前後環境與訊息的影響,所以難以抵抗。
小時候我們都玩過的體感把戲,能準確道出對比效應的影響力。人類對溫水的冷熱判斷,一部分取決於你的手先前接觸過什麼,如果你先摸過熱水,再將手掌放入溫水,溫水會相對涼水;反過來說,如果你先摸過冰水,再將手掌放入溫水,溫水就顯得更加溫暖。辛苦勞動過後所吃下的點心總是特別美味。
對比的效果不只發生在感覺上,連心理上的感受也是如此。聯誼會場,如果來了個金城武,你長得再怎麼好看,相比之下也會黯然失色,所以為了別做其他競爭者在外表吸引力上的登高墊,也許你該一個人參加聯誼,厲害的競爭對手少一個是一個。
掌握人心的可不只有心理學家,據說房屋仲介也熟諳對比效應。他們會刻意留下一兩套屋況很差的房子,再標上高價,每次接待新的買客,房眾們就先帶他們看看這些不好的房子,接著再推出主要想銷售的標的,儘管這些主角平淡無奇,但有了前面爛房子的烘托對比,也顯得無比稀有,屋況明顯較好,價格便得親人。
現在你知道人類在判斷訊息上會陷入一種兩難的困境,想要做出客觀精準的判斷,需要多加蒐集資訊來協助我們了解真實的狀況。然而,我們先收集到的資訊,也許會變成後續訊息的對照點,讓後續蒐集的訊息顯得更好或更壞,這麼說來,我們應該減少同時對資訊做處理,甚至獨立做事情作判斷,才能判斷公平客觀,可這又會讓我們掉入資訊不足的窘境。
如果提醒聯誼的參與者,他喜歡的對象只是某場次中相對較好的人選,而不是真正的好對象,他們也許會放棄配對。然而,為了避免這種狀況,聯誼的參與者一次最好只認識一個人,來減少對比效應的影響,可是這又會違反聯誼可以一次認識很多人的初衷。
2021/08/29
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
但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用第二種方式吃漢堡,會覺得他是在吃漢堡嗎?我的意思是,他先吃掉漢堡皮,再吃酸黃瓜、番茄片、洋蔥、漢堡肉、生菜以及任何你想得到得內餡,最後又吃到漢堡皮,這樣真的是我們直觀上的「吃漢堡」嗎?東方人也有類似的食物難題,比如說水餃。水餃煮過頭,內餡容易滾出,一口水餃皮,一口水餃餡的人算不算在吃水餃呢?
這些問題看起來頗為瑣碎無關緊要,只是鑽牛角尖,它卻能反映人類感知世界的兩種方式。二十世紀初期心理學界流行將人類的意識拆解成幾個基本要素來理解,那時在德國有個心理學的支派叫做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完型(gestalt),又直譯成格式塔,這個字相當難譯,在德文裡的意思是接近圖像、輪廓與形式。總之,完形心理學家對人類如何感知圖像相當感興趣,也著力研究人類知覺相關的主題。
完形心理學不認同人類的意識或感知覺能拆解成更小的元素,他們認為人類是用組織好,有結構的整體知覺來經驗外在的刺激。我們看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看到一個微笑的女人,而不是顏料、線條與顏色的組合。即使面對印樣畫派的清晰筆觸,也是如此。我們對於整體的感受,總是優先於對部分的感受,從整體中,我們才能感受到美感,感受到和諧一致。因此,完形心理學有句宗旨等級的名言:
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總和(the whole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漢堡不能一層層吃,吃漢堡就是一種綜合的口感,要同時吃到漢堡肉混合著洋蔥的嗆辣與番茄的酸甜。同理,水餃餡也要包在水餃裡,不然就只是在吃圓形麵粉與絞肉團。完形心理學家認為,就算我們能拆解出物體的所有構成元素,但元素之間還有組織關係,才來讓整體呈現出來。如果我們只檢視構成的元素,便會忽略元素之間的關係與組織。每個人的經驗不同,會產生不同組織刺激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面對同一幅畫作(相同的線條、質地與顏色),每個人的經驗都不盡然相同。
完形心理學家特別對人類的視覺知覺有興趣,他們研究並歸納出人類在知覺外在事物的一些知覺原則(或叫做格式塔原則)。你看一個耳環或戒指型的圖案時,你的大腦會將缺口補起,用圓型的方式來理解,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處理圓形,這個原則叫做封閉性(law of closure)。我們還會將靠近的東西自動視為一群。當兩個同事走得很近時,我們會覺得他們是情侶或有關係,這是接近性(law of proximity)。
完形心理學的知覺原理,在設計與人因工程的領域應用頗多,但這個心理學的分支,同時提出一種理解事物的方式,一種整體論(holism),深深影響社會心理學,指出人類的認知當中的不可分割性。我們對人的印象是整體的,儘管某個人有些矛盾不一致的性格,我們還是對自動將對方統整成和諧一致的印象,近來與對方互動,而不是像我們理解小說人物,拆解化約成片面的形容詞。
Note:
1. 完形心理學,也翻成格式塔心理學、完形學派。
2021/08/26
訊息處理的方式(approache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心理學家將人類處理外界訊息的方式略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由下而上的處理歷程(bottom-up processing),一個是由上而下的處理歷程(top-down processing)。由下而上的處理歷程是指人類處理訊息時,是由細節拼湊出刺激的整體,由具體到抽象,就像用磚頭堆出房子,這似乎挺直覺的。
比如一顆蘋果具有輪廓、顏色、質地、反光等等的構成要件,當我們都辨識清楚之後,才送進大腦彙整,於是我們知道眼前有一顆蘋果。由下而上的處理歷程有些先決條件,就是外界的刺激要夠清楚而且持續時間夠久,才能讓人類能辨識細節,進而彙整成整體。
但心理學家發現,一旦我們有相關的經驗與知識,可能走上相反的路徑,也就是由上而下的處理歷程。當我們的認知系統中已經有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會引導辨識刺激的過程,利用經驗與結構,協助我們處理與辨識刺激,處理的效率更好更快。
過去的閱讀經驗,讓我們知道書裡的某個段落大概要講什麼,因此即使我們沒有很認真閱讀段落中的句子,也能知道它要傳達什麼意思。有時深根柢固的經驗,反而會讓我們覺得理所當然,形成盲點,這也是我們容易忽略錯字的原因。我們腦中建立起全局觀與訊息的結構,便會直接忽略細節,不拘泥於一些小差錯,反正大方向沒錯。
心理學家訊息處理的方式做出區分,只是便於理論層次的討論,一般我們在處理訊息時,會同時運用這兩種方式,只是速度太快,我們少有自覺。不過有些情況,我們會特別採用其中一種策略,比如當我們旭要快速辨識物體或刺激相當模糊時,我們就會借助由上而下的處理歷程,利用經驗快速判斷刺激到底是什麼。
除此之外,當我們帶著某種想法或預期去尋找事物,能幫我們把外界環境中的刺激與腦中的想法做對應,直到刺激與概念大略相符,就快速能找到想找的東西。
由下而上與由上而下,不只是描繪人類認知系統處理事物的方式,更是一種思考問題的策略或哲學。在電腦科學、軟體、科學理論甚至是組織管理等領域都能看見。我們可以選擇從大局觀來俯視細節,便能弄懂細節間的關係,以及如何調整。或者我們選擇實幹,從現有的細節拼湊出整體,手上有什麼就是什麼。
公司未來的經營方向,究竟是要依循先前擬定好的大方向,繼續埋頭苦幹下去;還是依照最近公司與第一線員工的回饋調整公司的經營方向?細節與整體,具象與抽象,低層次與高層次,第一線與主管,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你選擇哪個方向,就會看到那個方向的風景。
2021/08/21
訊號偵測理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
我們在環境中對正確或恰當的刺激做出反應,當刺激出現時,我們對它做回應,沒有出現時則否,聽起來很理所當然,但人類並不是被動接受訊息的機器,我們認知與生理狀態,都會影響接受訊息的結果。
為了深入研究人類辨識刺激的歷程,心理學家 Wilson Tanner、David Green 和 John Swets,將原本用來解析雷達偵測訊號的理論運用到人類身上,這個理論叫做訊號偵測理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
理論認為人類必須從環境中大量隨機雜訊(noise)中,辨識出有用的刺激,這個刺激叫做訊號(signal)。但我們不容易發現訊號,畢竟它處在大量的雜訊之中,加上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設有辨識的門檻,刺激要夠亮、夠大聲、味道夠濃烈,我們才能察覺,當雜訊過大,就會讓人忽略或錯識。像是老師講課的內容,很容易被底下同學的吵鬧聲淹沒。客觀來說,我們都是從雜訊中辨識訊號,這樣的辨識過程大略可以簡化成四種結果:
命中(hit):訊號有出現,而我們說訊號有出現。雜訊擾人的地方不只如此,除了外界的物理環境中的雜訊,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心理狀態也會干擾人類的判斷。當你對刺激有期望、動機、情緒或相關經驗的時候,就容易將雜訊辨識成訊號,一點風吹草動,便覺得刺激出現;或人很睏想睡覺時,即使刺激出現,也可能忽略。想想車禍現場,許多疲勞或喝茫的駕駛都宣稱他們沒有看到路人。
錯過(miss):訊號有出現,而我們說訊號沒有出現。
正確拒絕(correct rejection):訊號沒有出現,而我們說訊號沒有出現。
假警報(false alarm):訊號沒有出現,而我們說訊號有出現。
心理學家請來參與者聽一段聲音,並且辨識出聲音中是否出現指定的訊號,當訊號出現就回報。心理學家發現,如果提高參與者的動機或誘因,像是如果正確辨識出訊號,就有錢拿,結果參與者降低辨識的門檻,聽到一點風吹草動,便積極回報,出錯率自然會提升。
訊號偵測理論用來說明人類如何從雜訊中找出有用的訊號,它不只能用來用解釋物理刺激的訊號,連抽象的訊息也能解釋。最常見的辨識關係中的曖昧情境。
假如你現在喜歡一個女生,而你期待對方有所回應,因此你會開始偵測這個女生有沒有做球給你(暗示他也喜歡你),這件事情至關重要,因為你解讀錯誤,做出不符合關係的行為,很容易被當成變態。依照訊號偵測理論,可以將情況整理成:
命中(hit):女生喜歡你,而你也知道,結果告白成功。最好的狀況是,女生已經明顯說出他喜歡你,然後你輕而易舉的接收到女生的意思,但這種情況相當少見,關係中充滿不確定性,通常是對方釋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訊息讓人解讀。
錯過(miss):女生喜歡你,而你相當木頭,完全沒發現。
正確拒絕(correct rejection):女生沒有喜歡你,而你也知道女生把你當朋友。
假警報(false alarm):女生沒有喜歡你,但你卻覺得對方講話在做球。
如果你對這段關係很有期待,那你很可能會將雜訊辨解讀成愛的訊號,把普通的話當成對方在做球,這種是一種假警報,而且隨著你的期待加深,假警報的情況會更頻繁(一廂情願或被當變態的機率也會提高)。
如果你想避免一些情願,免得兩個人尷尬,一個可行的方式是提高辨識的門檻,只有當你很確定女生做出的言行舉止,是喜歡的訊號才有所回應,而一些微弱的訊號(找你吃飯,走路時靠你很近,請你幫他修電腦、買早餐、抓蟑螂)就請忽略吧,這些訊號跟雜訊沒有兩樣,無助於你對關係的解讀。
2021/07/17
錯覺(illusion)與幻覺(hallucination)
心理學家發展許多錯覺圖來檢測人類的錯覺的經驗,這些錯覺圖的原理大多建立在人類的日常經驗。我們在日常經驗很常看見某個刺激,因此影響我們對錯覺圖的判斷。
心理學家把兩個一樣大的物體分別擺在畫面上方與下方,畫面的下方有一條水平線。一般而言,我們會覺得下方的物體大一點,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擺在上方的東西離我們比較遠:天空的雲,飛翔的鳥,高懸的月亮,這些都讓我們在知覺上有一個直覺,如果兩個東西一樣大,擺在上方的東西,大腦會自動詮釋,認為他應該要小一些,而下方的東西應該要大一點。
知名的月球錯覺,就是應用這個原理,剛上升的滿月,因為靠近地表,有地平線與建築物做對照,會讓月亮看起來更大,因為人類的日常經驗告訴大腦,建築物離我們很近,如果月亮在建築物旁邊,就表示月球跟我們很靠近,所以大腦會自動詮釋月亮看起來比較大。當月亮升到高空,這時候旁邊沒可以參照的東西,所以我們知覺月亮會恢復到一般的大小。
錯覺是感覺實際存在的刺激,因此只要對照心理經驗跟物理刺激的差距,我們就可以判斷這個人有沒有正確的感覺到。
相對於錯覺,幻覺是感覺到一個不存在的刺激,也就是說這個刺激無法對應到物理實體。看到大家都看不到的人,或聽到別人無法聽到的聲音,這些都屬於幻覺。
人產生幻覺的原因很多,有些時候發生在非正常的意識狀態之下,比如有些人,剛要入睡的時候,會看到色塊或電視訊號中斷的爆炸畫面。有些人嗑藥,就是追求體驗平常感覺不到的幻覺,有些毒品可以放大感官的感覺,讓顏色看起來更濃烈,聲音聽起來更劇烈,並享受這種感覺刺激。
有些幻覺則屬於心理疾患的症狀。最知名的是思覺失調症,這個疾病的正向症狀(positive symptoms),就是個案會出現幻覺,其中以聽幻覺居多。個案會聽到有人在耳邊說話,說話的內容不拘,有的是讚美,有的是叫個案去死,甚至與被害妄想結合,聽到有人威脅要殺了自己。除了思覺失調症,嚴重的憂鬱症也可能會出現幻覺。
區分錯覺與幻覺的重要性在於感覺是人類認知系統的第一站,我們的感官接收到什麼(或自以為接受到什麼)會深深影響我們後續的認知處理。當在農曆七月的晚上,你聽到衣櫥裡傳來呼吸聲,會讓你整晚開燈睡覺,儘管你更可能只是聽錯。不管物理世界存不存在對應的物理刺激,只要你的心理經驗有接受到某個刺激,這個刺激就會影響你後續的想法與行為。
2021/07/12
感覺(sensation)與知覺(perception)
相信有人跟我一樣,曾在展覽的某幅畫作面前迷惘過,努力看了半天仍看不出畫作的偉大或奇特,雖然導覽冊子上寫滿它的重要性跟繪畫技法,但我還是有看沒有懂。
心理學像拆解鳳梨罐頭的加工產業鏈,逐步解析人類的心理歷程。人類出生時幾乎是張白紙,和環境互動之後才開始有各種經驗,幫助人類發展知識與技能。對於上個句子,我必須按下暫停鍵,因為這句話就是產業鏈的前半部分。心理學家在此將解析度拉大,著重探討在人類與環境如何互動。
人類身上有許多特化的器官,像是眼睛、耳朵、鼻子、皮膚等等,用來接受環境中的物理刺激,這些器官就是感官(sense)。感官像一座大雷達,專門捕捉環境裡傳送來的訊號。我們透過感官接收環境中的物理訊號,再將訊號送到大腦處理,形成視覺、聽覺、味覺這類的感覺(sensation)。
心理學家還發現大腦不只被動接受訊號產生感覺,還會主動用知識與經驗詮釋感覺,而形成知覺(perception)。同樣喝星冰樂,A覺得好喝,B覺得難喝,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這兩個人在腦中既存的知識很不一樣。比如A是甜點達人,什麼高級好吃的甜點它都品嚐過,星冰樂只能算是通俗甜點,味道普通。B比較拮据,一年才喝一次星巴克,所以覺得星冰樂的味道相當新鮮。
因此,面對相同的感覺刺激(星冰樂),之所以產生大不相同的反應,是因為個人詮釋感覺之後形成的知覺有落差。中秋節大家都在看滿月,詩人憑空寫出許多與月色有關的詩句。地球科學的老師可以跟你解釋滿月之所以為滿月的物理學原理。小孩子會跟你說上面住著一個砍樹的男人、女人和幾隻兔子。當你的腦中的經驗跟知識越豐富,你詮釋刺激的能力就越強。現在,你打開前任寫給你的情書(希望你有,如果沒有的話至少也該有生日卡片吧),同樣字句,現在你讀起來可能覺得滿是屁話。
但有時候,我們的經驗可能會愚弄我們。心理學家偷偷加入考驗人的陣營。他們利用感覺與知覺的原理,設計出許多錯覺圖,這些錯覺圖大多借用日常生活經驗。比如將兩個一樣大的物體,分別放在隧道盡頭的背景裡,一個放在隧道前方,一個放在隧道的出口處。現在你突然看到這張圖,你會覺得在隧道出口的物體比較大,因為根據日常生活近大遠小的感官經驗,如果兩個物體一樣大時,在遠方的物體實際上會更大。你的勤勞的大腦會自主幫你詮釋接收到的感覺。
感覺與知覺的歷程相當快速,造成兩者在主觀經驗上難以區分。至少在說中文的環境中,人們常誤用感覺與知覺,但這兩者在心理學上的差異很大,感覺如同一個基礎的材料,需要透過經驗與知識打磨成知覺。
現在我知道鑑賞藝術作品的訣竅,就是要在不同的時間點反覆觀看同一個作品。如果這段間有所長進,讀了史料,了解藝術技法或增加一點人生閱歷,你多少能從偉大的藝術作品中讀出一些新的詮釋與體悟。
偉大的藝術作品之所以偉大,除了藝術家渾然天成的技法,還有一個原因是作品的可詮釋性很強,每個人都可以從作品中讀出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且隨著你的經驗越多,你能從作品挖掘的訊息只增不減。相比你家的家電用品說明書,十年你對前在上頭說明字句的理解,在十年後應該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