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6

改善拖延症的5個解方:先弄清心理因素,再對症下藥

「我決定把今天的工作,交給明天的自己。」

這是我前同事下班前常說的名言。你曾不曾把未完成的作業與工作,交給明天的自己?總覺得到了那個時間點,自己就會動起來完成。

你並不孤單,許多人都有拖延的困擾,經過調查,世界上似乎沒有不拖延的人。有些人嚴重到需要用拖延症(procrastination)這個詞彙來稱呼,他們有嚴重的拖延問題,要他立刻解決某件事,得三催四請。

拖延症的英文是 procrastination 源自於拉丁語,意思是「把事情留到明天」。根據這個意思,心理學家 Piers Steel 的詮釋相當貼切,拖延症的症狀是一個人明知道拖延之後會有嚴重的結果,仍然選擇延後處理計畫與決定,這就是拖延症的表現。

拖延症的症狀,依照形式,分成短期拖延與長期拖延兩種。短期拖延指的是,有明確目標,有明確期限(就是 dead line)的工作,卻遲遲不開始,舉凡公司的專案,學校的考試,都有明確的期限,一旦期限之前,沒有完成,你就等著倒大楣。

而長期拖延,雖然沒有明確的期限,貌似比較寬容,但沒有好到哪裡去。

因為它通常牽涉到人生計劃之類的大事,像是你想去旅遊,學習冰島語,爬百岳,任何新奇的計畫,雖然沒有硬性規定要何時要完成,但它卻始終在你人生願望的清單上,沒有落實。因為沒有明確規定,所以一天拖過一點,就這樣,每年都會固定出現在一月一日的年度計劃上。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會選擇拖延,背後受到許多因素所影響,很難歸於單一原因。大體上與性格思考方式和知識有關。

先來談談性格。

部分拖延症的患者,在嚴謹性與責任感(conscientiousness)的特質上較低,意思是工作在他們心中的份量較少,不是他們會優先處理的事項。

還有些人在性格上比較求好心切,做事情追求完美主義,要嘛是他們剛接觸某個領域,所以對「完美」兩個字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要嘛就是習慣準備好再開始。因此過分準備,總是在計畫,無論如何就是不讓自己掠起袖子來動手做。

追求完美的心態,看上去挺不錯的,其實是害怕面對失敗,他們往往認為自我價值來自於個人的能力,兩者有強烈的關聯,而能力會反應在表現上(業績與成績),所以他們會害怕這件事情會沒有正向的結果,害怕面對自己失敗的表現,因為表現很差,意味自己沒有價值。

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他們會把事情的結果簡化為成功與失敗。要嘛做到完美,要嘛就不要做,沒有中間的模糊地帶。

矯枉過正的結果,就是拖著不做,簡單來說,不開始做,就不會面對失敗,免去承受不好的結果,無論是工作的成果很差,還是相關的負面情緒。最後,甚至把拖延當成自我保護的機制,成為事後的藉口。

心理學家稱這種方法為自我設障,他們會把自己逼到時間不夠才開始做,即使最後做得不好,也能幫自己找理由。認為有時間壓力,才會做得不好,藉此保護自尊心。

要知道,在預定的時間內把事情做出來,遠比把事情做好,做完美來得重要許多。從完全沒做到完美,中間的過度狀態也很重要。

除了完美主義,有些人在性格上比較崇尚自由,他們想要握有控制感,決定自己的生活。

當他們被強制規定在某個時間必須完整某件事情的時候,出於心理抗拒,反而更不想做。神奇的是,如果你讓他們自由安排時間,他們做事的效率反而會變高。

有些人拖延的原因,不是性格因素,而是思考方式比較消極或缺乏自信,認為自己努力也無法把工作做好。

加上一旦開始工作,彷彿脫離自己的舒適圈,不安全感會變得更深。最後,他們甚至會產生一種等待別人拯救的心理,直到有人來協助,他們才願意動起來。

這類狀況,往往伴隨焦慮、擔憂等負向情緒,他們會害怕自己如果表現良好,可能破壞原本人際關係的和諧或引來其他人的忌妒。因此,陷於相關的情緒困擾中而不斷拖延。

還有些人,總認為自己太忙,事實是,他們不見得要處理什麼大事,行程表上被種瑣事填滿(這種飯局與娛樂),卻認為自己沒有時間處理正事。儘管他們知道工作如果能如期完成,提早結束,自己就能優雅下班,從容逛街。

這點似乎不讓人意外,根據雙曲貼現的理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對未來的享樂與好處相對無感,眼前的享樂比一個月後能優雅逛街重要太多了。所以能拖就拖,及時行樂比較重要。

有些拖延的問題,不在於人本身,跟性格與思考方式無關,單純只是任務中的關係人,沒有釐清事情的目標。顯然只是缺乏相關的管理知識。

比如在公司裡,上司沒有明確說清楚工作到底由誰負責,這會讓大家以為有人會去處理,結果就沒有人去做,導致專案沒有進度。

和這個例子常一起出現的狀況是,專案裡的人一同低估完成專案的難度,與執行上的細節,覺得專案偏簡單,就算到最後一刻來做來得及,結果就是開天窗或集體爆炸。

這種問題顯然可以避免,只要習慣把任務界定清楚,釐清細節,並確實分配工作,就能免除拖延,避開可怕的後果。

如果你有拖延的困擾,想想看上面的原因,是不是符合你的狀況?

拖延症又叫做拖延症候群,聽上去像個讓人起敬的醫學名詞,其實拖延症不是一種正式疾病,在 DSM-5 上頭你找不到它的蹤跡。拖延症只是一種行為與思考傾向的泛稱,所以不需要治療。但嚴重的拖延,可能需要尋求合適的方法改善。

你可能想問那如何改善拖延症呢?

除了練習改善的方法,改變心態也很重要,因為造成拖延的原因,不見得是缺乏時間管理與組織事情的能力,而是心態,心理因素是引發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根本的方法,是做好基本功,學會管理時間,事前安排好計劃。

如果你現在回頭,仔細想想自己的經驗,發現自己常常拖延,做事容易超出計畫。那麼,你應該每天強迫自己撥出一點時間,也許是 15 分鐘,也許是半個小時,好好思索未來幾天到半個月的時間安排,讓自己照表操課,逐漸完成進度。

OK,當然有些人不是不懂得排定時間,而是排定完之後,很難落實,跟進度並肩齊行。

這可能有一些原因,像是在時間安排上過於緊密,沒有預留緩衝時間,一旦工作超出事前排好的時間,就容易慌亂,甚至想放棄,直接放飛。

所以安排合理的時間表相當重要,合理的意思是,要在期限前完成,最好能提早完成,並且留有時間可以修正。這表示你要把自己的習性(或者說人性)考量進去,如果你是不能一次專心太久的類型,那就多安排休息時間,讓自己一步步完成任務。

這裡有個簡單好用的技巧,就是要學會將目標切割成小塊。

而且每完成一小塊進度,就適時激勵自己。同時把小階段的成果寫下來,你想畫下來也行,總之將它視覺化,讓自己可以看到,看完之後,你通常會覺得很有成就感,或是覺得很療癒。

將目標切小塊,背後必須要養成一個心態是,工作不用「一次做完」,一天完成一點就很棒了,告訴自己每天只要有開始,並且持續,哪怕只做一點點都很棒。透過改變看事情的角度來減緩非得做完不可的壓力。

即使你已經依照前面的建議,將目標拆解,並安排好時間,看上去雄心萬丈,但可能還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我不想開始!!!」

除非是天生的工作狂或行動派,不然,沒有人想要工作。好消息是,任何工作與任務,通常都是一開始的阻力最大,它常伴隨遲疑、猶豫、想耍廢的念頭,因此拖住你。

想對付這些念頭,你可以在心中立下一道密語,只要聽到密語,就強迫自己動起來。

這裡提供一個最常聽到的密語,叫做「五秒鐘法則」。當你發現自己開始拖延,請在心中開始數數,數到五之後,不管身體多累,多想玩手遊逛網拍,都得起來做正事。

這個過程就像推動沉重書櫃,剛開始的時候阻力最大,書櫃要動不動的,只要撐過這個階段,書櫃動起來了,之後就相對省力許多,能一路把書櫃推到預定的位置。

不想開始,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先前提到的完美主義。

我們應該學會放下完美主義的心態,即使做得不好,只要有進度就很棒了。而且現在的成果,不等於未來成品的樣子。

新手寫作者最常常犯的錯誤是要在腦中十拿九穩,有了完稿的樣貌後才肯動筆。事實上,去翻翻大作家的手稿,你會發現很多都是支離破碎的句子,得一改再改,才變成出版的作品。

記住,不是事情完美了才開始做,而是做了才有機會變完美。

到這裡,如果你依舊不想開始,也許可以試試一個簡單,但常遭人忽略的方法,就是寫下拖延的好處與壞處,讓結果可以看見,這樣才能讓大腦明確評估局勢。

拖延背後的原因常常出於感性與情緒的影響,因此,陳列好處與壞處,有利於用理性審視重新掌控身體,會認自己知道事情的嚴重性,開始動起來。

很好,現在你已經排除萬難,接下去的考驗就是堅持,直到你完成階段性任務。

在這個階段依舊有東西會讓你拖延起來,比如冰箱裡的甜點,手機通知的提醒聲,電子信箱裡新寄來的郵件,家人找你等等。這些東西都會干擾你的注意力,引誘你分心,所以當你覺得要認知做事之前,最好移動到能減少干擾的空間,或著想辦法先將會干擾你的因素減到最低。

我知道就算你極力避免,干擾你注意力的事情還是可能憑空出現,而且源源不絕。因此,你得學會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有些事情雖然很重要,但暫時不處理也不會怎麼樣,這些事情就可以留著之後再做。

至於那些不重要也不著急的事情,像是朋友的飯局,網拍的優惠通知,先忘了它吧!它對你的人生的影響性真的微乎其微,告訴自己辦正事要緊。

說了這麼說,我認為想要改善拖延症,先改變看待工作的角度,再逐一檢查每個工作的步驟。每個環節裡都可能藏著讓你拖延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擬定改善策略,就能有效減少拖延的狀況。

別忘了許多人有拖延症的困擾,當你願意正視這個問題,就比多數人還要棒了。

我先承認,這篇文章我拖了十天才完成。

2022/02/15

心理抗拒(psychological reactance)

孝順這件事情說來矛盾,當長輩越努力要晚輩表現孝順,像是過年發發紅包,過節回家吃飯,晚輩越會產生抗拒心理,選擇不做。神奇的事,當長輩聽任晚輩,不再干涉,一陣子過後,晚輩很有可能會自動奉上紅包,準時回家吃飯。

在愛情中也有類似的現象。你積極進攻,窮追不捨某個對象,對方會表現冷淡,顯得興致缺缺。當你決定認賠出場,選擇其他人的時候,對方拒絕又跑來跟你聯絡,約你吃飯。

你心想,現在是在演哪齣,之前的高冷跑到哪裡去了?

這一點都不奇怪。

心理學家 Jack Brehm 認為自由與自主性(autonomy)對人類有重大的意義,因此,當一個人感到自由受到威脅或限制,便會產生一股抵抗限制的動機,為自己爭取自由,要嘛拒絕配合,要嘛做出相反的行為。Brehm 稱這種狀態為心理抗拒(psychological reactance)。

Brehm 將心理抗拒發展成心理抗拒理論(psychological reactance theory),並指出心理抗拒有兩種運作機制:如果一個人能自由選擇,但選項被別人限制,被限制的選項反而會提升吸引力

比如辦公室的員工們正在訂飲料,老闆卻突然規定大家不能點多多綠,這時多多綠的吸引力會大幅提升,誘使大家點爆。因為越難獲得的事物,在人們的心目中地位越重要,價值也就越高。

而一個人被強迫選擇某個選項,即使某個選擇原本深受他的喜愛,也會大大降低吸引力。

回到辦公室訂飲料的場景,如果你本身是珍奶控,老闆卻規定這次團購,大家只能點珍奶,你就可能產生心理抵抗,覺得不想點珍奶了(珍奶瞬間沒有吸引力)。

商家們深知這個道理,即使存貨堆滿倉庫,他們還是會善意地提醒顧客:「只剩下最後一個,現在不買明天可就買不到了。」或者推出限量商品來營造得不到的感覺,提升商品的吸引力。

這提醒我們,最高明的談判策略,並非強迫,而是善用拒絕。

假如你想賣掉手上的相機,而對方一口氣殺低了不少價格,雖然價格仍在你能夠接受的範圍,但此時最好先拒絕對方,經過一番議價或糾結之後再同意成交。

如此操作會讓對方感覺一切得來不易,是經過他努力爭取才能有的價格。如果你一開始就直接答應對方的開價,反而會讓對方覺得是不是殺的不夠低,不然你怎麼會一口答應,他們會覺得買貴了,覺得這筆交易不值得。

但不是每次限制,都會引來對方激烈的反抗。心理抗拒理論指出一個人看待自由的意義,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抗拒。一個人對自由的期望越高,認為它重要性越大,甚至可能干擾其他形式的自由,產生心理抗拒的力道也越大。而原本對自由沒有特別要求的人,則不會感到明顯的心理抗拒。

一個看重自由的人,哪怕只是覺察到潛在威脅,意識未來很可能失去自由(現在還沒有發生),也會讓他產生心理抗拒。

舉例來說,老闆規定你買什麼飲料,你可能不會有什麼感覺,但他如果強硬規定一定要工作到七點之後才能下班,你便可能感到忿忿不平。因為選擇飲料的自由根本比不上下班後的時間。

回望那段放學需要寫作業的時光,如果爸媽規定你一定要在晚餐前寫完作業,你會故意不做。可是換個方式,不特別規定,此時你反而會自動自發速速寫完作業,才有完整的時間可以玩。

總之,危脅到自由就免談。

好消息時,只要懂得善用人類對自由的渴望,便能影響他們的選擇。

心理學家 Nicolas Guéguen 和 Alexandre Pascual 曾在路上詢問路人能不能幫忙填寫一份短短的問卷。問卷的內容倒不是重點,重點是怎麼問。

他們使用兩種問法。第一種是直接詢問對方能不能幫忙填寫問卷。第二種問法與第一種一樣,只是問句後方多加上一句:「但你有說『不』的自由(but you are free to say “no”)」,提醒對方有選擇的自由。

結果顯示,第一種問法的成功率是 75 %,而第二種問法的成功率提升到 90%。貼心為對方保留選擇的自由,比強迫命令,能贏來更多的認同。

弔詭的地方在於,心理學家提醒對方可以說「不」,可以「拒絕」,反而能引發人們更傾向點頭同意。因為,提醒對方可以說「不」,等於誘使對方產生心理抵抗。

現在,我們了解人類面對命令、面對說服會如何反應。這也提醒我們,想要說服其他人,得更加小心,因為當你強加你的觀念在別人身上時,對方只會更加反彈,甚至跟你起衝突。

這裡提供一些方式,能有效降低對方的反抗心理,首先,無論對方的立場是否與你一致,都先尊重並同理對方的想法,不要站在對立面,讓對方有選擇的自由,如果做到這一步,就能大大減少對方產生心理抗拒。

接著,從你們彼此之間的共同點或差異最小的地方開始談起,再慢慢凸顯差異。這種談話順序能讓對方有時間消化彼此的意見。如果一開始就提出明顯差異的立場,並要對方接受,通常很難奏效。

最後,提醒對方保有選擇權,提供選項讓對方選擇,不要限制。

還記得那句經典的「但你有說『不』的自由」嗎?無論是什麼選項,你永遠都能補上這句話,表示你尊重對方的自由。如此,對方順從你的機會便會提升。

也許身為父母的人,都該了解心理抗拒的運作機制。青春期的愛情禁令、假日的禁足、晚上的門禁,種種規定只會激發小孩用更有創意的方法來打破規定。

所以,假如哪天你成為父母了,別再煩惱怎麼跟孩子性教育嗎?也許直接跟孩子明說就是最好的策略。

明說之後,你會發現孩子不會再死命要弄懂那檔事了。

2022/02/12

不僅如此法、還有更多法(that's-not-all technique)

銷售員之間流傳一句名言:「人們不是要買便宜,而是要佔到便宜的感覺。」夜市攤販對此銘記於心,他們會把商品盡量壓低價格,如果價格不能再低,就送贈品來達到促銷的效果,買一塊香雞排,送一條糯米腸。

顧客樂壞了,因為獲得贈品,就是佔便宜。

網路直播主也將夜市的手法搬到網路上來。直播拍賣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限時贈送,讓顧客搶到便宜。買龍蝦送鮮蚵、買化妝品送面膜......總之買個東西,送一大堆贈品,不講還為顧客買的是增品,送的是商品。

老闆看似不計成本跳樓大拍賣,會讓顧客野了心,噱報了,覺得買越多賺越多。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不僅如此法(that's-not-all technique),是一種讓人順從的請求策略。不僅如此法的流程,是把請求分成兩個階段提出,先提出一個比較大的請求,在對方猶豫或考慮的時候,立刻加碼釋出額外好處,比如打折、送小禮物之類,讓原本的請求變得比較小。增加對方答應請求的可能性。

心理學家 Jerry Burger 曾做過一項經典實驗,來檢驗不僅如此法的順從威力。他在學校裡擺了一個賣小蛋糕的攤位,接著他用兩種銷售方式來賣小蛋糕。第一種方式,是直接以 0.75 元美金來賣小蛋糕(差不多是現在的 45 元新台幣),不二價。

第二種方式,一開始先跟顧客說小蛋糕一個要 1 塊美金(現在的 60元新台幣),等顧客面有難色,在考慮的時候,馬上跟顧客說今天有 0.25 元的折扣(也就是 25 美分)。以結果來看,兩種方式最後都是用 0.75 美元販賣小蛋糕,但第二種方式的成交率,遠高於第一種,可以從 44%的成交率,增加到 73%。

這種方式有許多變形,但主旨都是藉由提供更多的好處,贈品種種回扣,來達到效果。所以你在電腦展買電腦,商家會送滑鼠墊、清潔液甚至是鍵盤;買隱形眼鏡送眼鏡盒與小夾子。

只要略施小惠增加甜頭,讓顧客有佔到便宜的感覺,就能讓老闆荷包賺滿滿。顧客早就忘記他們所付出的價格裡,其實包含這些贈品的部分。羊毛出在羊身上。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僅如此法會有效呢?顧客是真的忘了嗎?

心理學家認為,不僅如此法抓住人類心理佔便宜的特性,能免費獲得好處,顯然很划算,提高行動的 CP 值,每個人都想用相同的錢買到最多東西。想想看,你買一項東西居然獲得三四個贈品,那種感覺就足以是購買東西的理由。

除此之外,不僅如此法會引發互惠原則,顧客意識到自己能收到增品之後,會覺得老闆都釋出這麼多善意了,是一種變相的讓步(老闆有虧本的風險),似乎有義務答應他的請求,而買下商品。互惠是人際關係最基本的運作方式,它有強大的影響力,推動人們順從。

也因如此,只要善用不僅如此法到生活上,便能提高成交機率。

假如你今天想賣一項產品或服務,可以把要產品或服務拆成多個的部分,再逐一釋出。

比如補習班賣的數學課程裡,原本就包含歷屆考題的詳解與講義,但銷售計劃可以先主打數學課程本身,等報完價之後,再跟偷偷跟家長說,報名這堂課再會贈送歷屆考題的解說課程或講義,順便說考題解說的課程值多少錢。

雖然就結果來說,顧客還是買到一樣的東西(課程加歷屆考題解析),但在顧客的心裡,看著自己不斷獲得免費的東西,那種佔到便宜的感覺難以言喻,而增加購買衝動。

因為撿到便宜的心理,對人類有強大的影響力,整個不僅如此法的順從過程裡,顧客簡直沒有痛癢。所以當你下次買東西時,更應該提高警覺,無論對方是用是週年慶還是任何名目,提供很多贈品,想想自己是不是掉進不僅如此法的陷阱裡,自己買的商品是不是真的很划算,還是產品加上贈品,其實差不多就是你所付的錢。

用整體的觀點來衡量這筆交易,就能大大減少受到不僅如此法的影響。

Note:

1. 不僅如此法有許多翻譯,包括還有更多法、非全部策略、折扣技巧以及絕不退讓法。

2022/02/10

低飛球策略、低飛球法(low-ball technique)

請想像一下你現在正在電腦展看著你先前比價已久的電腦。

你走向攤位,跟員工討論過後,發現這台電腦在這次展覽上,竟出現前所未有的低價,比你預期的還少了兩千元。

沒有多少猶豫,你立馬購買,畢竟價格低到千載難逢。

這時,員工表示他得進去跟老闆調貨,請你稍等。一會,他出來了,卻說因為老闆施壓,現在恐怕無法用超低價賣出,得在剛才的報價上多加兩千元,才能出售。

你想,繞了一大圈,根本就回到原點了嘛!電腦也沒有比較便宜。

這時,你還會買下電腦嗎?

心理學家認為,你有很高的機率依然會買下。因為,電腦展的員工顯然是在使用低飛球(low-ball technique)的請求策略,就像投出一個急速下沉的低飛球,讓打者覺得毫無威脅,就下卸下防備之時,想不到轉眼間,飛球急速上升,改變局勢。

心理學家發現,使人順從的請求過程,跟提問題的順序很有關係。低飛球策略是一種連續請求的順從策略,具體的流程是先向對方提出一個較小的請求,隱藏部分的代價,等對方答應請求之後,再釋出隱藏的代價與成本。

此時,小請求雖然已經變大,但因為對方前面已經答應請求,所以,相對來說他們有比較高的機率答應請求,吸收隱藏的成本與代價。

這種循序漸進的提問方法,相當有威力,而且很常出現,銷售員或店家故意隱藏某些成本,等到你答應之後,銷售員又推給經理、老闆、上司(牙仙與聖誕老人),順勢把價格偷偷墊高。

低飛球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人類一旦答應請求,為了維持人際間一致的形象,即使後續接受到隱藏的成本與代價,也會為了維持形象而答應接受成本。如果前面答應人家,事後反悔,會有許多壞處,像是沒有信用,或是斤斤計較之類的壞形象。

汽車銷售員最懂這點,他們會用超優惠的價格,吸引你前來賞車,等你真的決定買車之後,才發現配備很陽春,行車紀錄器、窗貼、升級座椅的皮革、立體音響,零零總總的配件幾乎都沒有,得加錢才能享受這些配備的好處。

我們會怎麼做呢?

很有可能會乖乖加錢。因為除了前面的形象壓力,這些配備的小錢跟新車的價格相比簡直微不足道。對比心理讓我們誤判情勢,覺得這些只是小錢。

除此之外,汽車銷售員敢冒著被拒絕的風險,使用低飛球策略,是因為低飛球策略還能引發一像非常巨大的效果,就是「對未來的想像」。

當我們以為,只差付了錢,車子幾乎到手了。腦中便會開始想像,自己開車新車,載著伴侶、載著家人、載著狗狗 (?)到處閒晃的畫面。美好的未來佔據我們的大腦。它強烈吸引我們,此時任何事情都不能打斷放下已經到手的美好未來。

所以當銷售員要求你再加碼一點,你會答應。因為,付點小錢就能朝著美好的未來狂奔而去,誰會拒絕?

可別以為這只有高單價的商品,或有店員銷售員的場面,才會遇到低飛球策略。

早餐店也常使用這種把戲。

店家會刻意在菜單上把漢堡、三明治之類的品項標上超低價,等你覺得好便宜,點餐之後,老闆會順勢問一句,要加個蛋或起司嗎?此時你才發現,原來你想像的漢堡,跟店家的漢堡不是同一種漢堡,老闆的漢堡居然沒有夾蛋。

可是,這時你已經點漢堡了,嘴巴早就準備好大口咀嚼層次豐富的漢堡內餡,想像的湯汁早已四濺你的口腔,於是你很容易就回答:
「好啊!」
到頭來你沒有買到便宜的漢堡,前後加起來跟一般的漢堡價格差不多,但店家已經順利誘導你買下漢堡了。

要避開低飛球策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在心上,當你發現對方默默增加你潛在的付出時,你要學會果斷拒絕,別在乎什麼人際形象或美好的未來,因為對方提出的請求,顯然已經跟十分鐘前的請求不一樣的,所以你大可直接拒絕。

就算你不會隨時把低飛球策略放在心上,你只要培養花費的大局觀,隨時理性評估你整體的開銷,便不太會掉入低飛球的陷阱裡。因為,只當對方多要求你付出時,你敏銳的神經就會覺察到,並且告訴他們想要拐我多花錢:想都別想!

Note:

1. 低飛球策略,又叫投低球法、低飛球法、事後變卦法。

2022/02/07

欲擒故縱、故作矜持(play hard to get)

未讀。已讀。遲遲不回應。曖昧的人突然不理你,想認真跟對方談感覺對方卻突然消失。

通訊軟體流行之後,情況更糟,有些人互傳訊息聊天一陣子,明明很熱絡,對方卻開始已讀或表現冷淡。你可能滿頭問號,昨天對方不是熱情如火,今天怎麼一臉滿不在乎與無所謂。撇除你們有相約去家裡看貓的特殊關係,還是你自我感覺良好。遇到這種情況,先別急著求神問卜上網查詢對方星座,或懷疑自己做錯了什麼。

有時候,不是對方不喜歡你了,而是故作矜持,說更嚴重一點就玩弄欲擒故縱(play hard to get)的招數。使用這招的人通常是為了營造生活豐富的形象,不想自貶身價。

心理學家認為欲擒故縱是指故意在關係中表現冷淡疏遠,展現無所謂,甚至拒絕,藉此提升身價,提升吸引力。研究發現人類在擇偶上,傾向選擇不容易交往到的對象,同時會覺得容易追求到手的對象顯得沒有吸引力。也就是說,不容易追求的人,展現出來的吸引力比較高。

欲擒故縱是古老的求偶策略,牽涉到一項處世的基本原則:物以稀為貴。

當一個人有許多人搶著要交往,表示這個人有很多選擇,也因如此,他不怕自己交不到伴侶,對感情的態度便會顯得無所謂,反正怎樣都有人愛。根據這個解釋,一個人在感情中表現出很難追求,似乎暗示他有許多選擇,反而會增加吸引力。



欲擒故縱的好處除了增加吸引力,還能增加神秘感,引發好奇。人類會留意自己行為的後果,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浪費時間,汗水白流,所以當你傳訊息給某個人,而對方沒有明確的回應,相對來說,會讓你更留意對方的態度與想法,因為你沒有獲得明確的結果。

愛情似乎需要一點神祕感,適時裝高冷裝不在乎,好像能提升感情的熱度。讓對方坐立難安,是感情最好的調味料。

但欲擒故縱真的有用嗎?

用這種方法,難道不怕對方真的不理你。

專門研究愛情的心理學家 Elaine Hatfield ,便以女生對男生使用欲擒故縱,作為實驗情境,想看看欲擒故縱的威力。結果她發現,欲擒故縱的效果會受到兩個因素影響。第一,是女生讓男生主觀認為難以追求的程度,第二,是這名女生對其他男生來說男以追求的程度。

Hatfield 的意思是,如果男生A覺得某名女性很好追求,而對其它男生來說很難追求,那這名女生對A的吸引力最大。但如果女生玩過頭,對所以人都拒之千里,那麼男生A會知難而退,這時反而會顯得沒有吸引力。

所以欲擒故縱有用嗎?

有用也沒有用。

有用的地方在於它確實能提升個人在人際上的吸引力,讓人整握關係的主動權。根據最小興趣原則,對一段關係沒有興趣的人,能在這段關係中握有較大的權力。但也僅於此。心理學家指出,你是否能跟對方長久走下去,還是得靠真槍實彈,真實的相處,共同的愛好與興趣,而不是欲擒故縱這種花招。如果你總是拒人於千里,長久下來還是會讓人知難而退。

想要成功施展欲擒故縱,還有一個前提,就是要確認對方真的喜歡你,如果對方其實根本還好或無感,耍弄欲擒故縱,只會斷開你與對方的連結,對方就會逐漸消失在你的生命中。沒有愛情或喜歡為基礎,人類才不會無故挑戰一個總是冷漠待人的人。

別以為深受欲擒故縱苦惱的人只有男生,假如你是個女生,想追某個男生,如何善用欲擒故縱來自抬身價,增加吸引力?如果你正處於關係的初期,不想讓自己顯得很容易答應交往,降低吸引力,那麼你可以使用欲擒故縱來調整關係的節奏。但記得,別疏遠太久,也別使用太多次。

一個人堅持不主動打電話給對方,或拒絕對方的邀約之後,三天內都沒有主動說話聊天,只會讓人覺得難以親近,逼對方放棄。別考驗人性,應該珍惜關係。除此之外,你也該想想高冷的人設適不適合自己?在疏遠對方的過程中,反而讓自己提心吊膽的話,欲擒故縱也不可能太適合你。

換個角度看,假如你正面對欲擒故縱的處境,該如何應對呢?

與其去想為什麼對方要欲擒故縱,糾結到產生競爭心,刻意跟對方疏遠;不如回歸初心,想想是不是真的喜歡對方,喜歡跟他想處的感覺。

如果覺得對方值得你喜歡,那麼你應該別理會對方的冷漠與疏離,觀察對方一段時間,依照他的反應來決定下一步也不遲。當你發現對方依舊冷落你,你也許該接受對方不喜歡你的事實,找下一個人比較好。但如果他是在欲擒故縱,你們的關係應該會越來越好,因此也別太計較對方的冷漠。

Note:

1. hard to get 原始的意思是故作矜持、假裝冷淡,有學者將它翻作難得為寶或不易得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