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員之間流傳一句名言:「人們不是要買便宜,而是要佔到便宜的感覺。」夜市攤販對此銘記於心,他們會把商品盡量壓低價格,如果價格不能再低,就送贈品來達到促銷的效果,買一塊香雞排,送一條糯米腸。
顧客樂壞了,因為獲得贈品,就是佔便宜。
網路直播主也將夜市的手法搬到網路上來。直播拍賣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限時贈送,讓顧客搶到便宜。買龍蝦送鮮蚵、買化妝品送面膜......總之買個東西,送一大堆贈品,不講還為顧客買的是增品,送的是商品。
老闆看似不計成本跳樓大拍賣,會讓顧客野了心,噱報了,覺得買越多賺越多。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不僅如此法(that's-not-all technique),是一種讓人順從的請求策略。不僅如此法的流程,是把請求分成兩個階段提出,先提出一個比較大的請求,在對方猶豫或考慮的時候,立刻加碼釋出額外好處,比如打折、送小禮物之類,讓原本的請求變得比較小。增加對方答應請求的可能性。
心理學家 Jerry Burger 曾做過一項經典實驗,來檢驗不僅如此法的順從威力。他在學校裡擺了一個賣小蛋糕的攤位,接著他用兩種銷售方式來賣小蛋糕。第一種方式,是直接以 0.75 元美金來賣小蛋糕(差不多是現在的 45 元新台幣),不二價。
第二種方式,一開始先跟顧客說小蛋糕一個要 1 塊美金(現在的 60元新台幣),等顧客面有難色,在考慮的時候,馬上跟顧客說今天有 0.25 元的折扣(也就是 25 美分)。以結果來看,兩種方式最後都是用 0.75 美元販賣小蛋糕,但第二種方式的成交率,遠高於第一種,可以從 44%的成交率,增加到 73%。
這種方式有許多變形,但主旨都是藉由提供更多的好處,贈品種種回扣,來達到效果。所以你在電腦展買電腦,商家會送滑鼠墊、清潔液甚至是鍵盤;買隱形眼鏡送眼鏡盒與小夾子。
只要略施小惠增加甜頭,讓顧客有佔到便宜的感覺,就能讓老闆荷包賺滿滿。顧客早就忘記他們所付出的價格裡,其實包含這些贈品的部分。羊毛出在羊身上。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僅如此法會有效呢?顧客是真的忘了嗎?
心理學家認為,不僅如此法抓住人類心理佔便宜的特性,能免費獲得好處,顯然很划算,提高行動的 CP 值,每個人都想用相同的錢買到最多東西。想想看,你買一項東西居然獲得三四個贈品,那種感覺就足以是購買東西的理由。
除此之外,不僅如此法會引發互惠原則,顧客意識到自己能收到增品之後,會覺得老闆都釋出這麼多善意了,是一種變相的讓步(老闆有虧本的風險),似乎有義務答應他的請求,而買下商品。互惠是人際關係最基本的運作方式,它有強大的影響力,推動人們順從。
也因如此,只要善用不僅如此法到生活上,便能提高成交機率。
假如你今天想賣一項產品或服務,可以把要產品或服務拆成多個的部分,再逐一釋出。
比如補習班賣的數學課程裡,原本就包含歷屆考題的詳解與講義,但銷售計劃可以先主打數學課程本身,等報完價之後,再跟偷偷跟家長說,報名這堂課再會贈送歷屆考題的解說課程或講義,順便說考題解說的課程值多少錢。
雖然就結果來說,顧客還是買到一樣的東西(課程加歷屆考題解析),但在顧客的心裡,看著自己不斷獲得免費的東西,那種佔到便宜的感覺難以言喻,而增加購買衝動。
因為撿到便宜的心理,對人類有強大的影響力,整個不僅如此法的順從過程裡,顧客簡直沒有痛癢。所以當你下次買東西時,更應該提高警覺,無論對方是用是週年慶還是任何名目,提供很多贈品,想想自己是不是掉進不僅如此法的陷阱裡,自己買的商品是不是真的很划算,還是產品加上贈品,其實差不多就是你所付的錢。
用整體的觀點來衡量這筆交易,就能大大減少受到不僅如此法的影響。
Note:
1. 不僅如此法有許多翻譯,包括還有更多法、非全部策略、折扣技巧以及絕不退讓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