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1

如何自學心理學?10個要點提升效率,翻開普心不再一片茫然

你可能對人充滿興趣,想學習心理學來了解人。或者你正因為某個問題困擾自己很久,像是交不到朋友,東西賣不掉,情緒低落,打算自學心理學解決。甚至,你現在手上就拿著心理學的書,打算開始念。卻不知道怎麼念比較快上手。

我從大學念心理,研究所念心理,到現在依舊有閱讀心理學書籍的習慣。我也曾面對心理學課本苦思。如果你是第一次學習心理學,而且打算自學,下面跟你分享十點建議,能有效提升你學習心理學的效率,看完這時點仔細想想之後,再開始自學吧,我認為能大大減少你犯錯或走彎路的時間。

1、心理學可以自學嗎?


有人說心理學不能自學,原因是領域太多太雜,很容易迷失方向,或者訪間說法太多,實踐錯誤的知識。對於這點,我覺得需要看領域,以及看你想學到什麼程度。

心理學確實有許多分支,只要能在學習之前,釐清並整理好領域的關係,我想不至於迷失方向。如果,你自學心理學的目的,只是想對心理學理論有通盤的了解,自學是可行的。

不可否認,有些應用心理學的專業,像是心理治療、諮商晤談等技巧,當然要有專業的心理師帶領,從實做中學習會比較恰當,這類的心理學技巧自然不適合自學。

然而,相比專業的心理治療技術,有些改善生活品質的心理學知識,比如改善失眠的心理學技巧就滿適合自學實踐。人類失眠的原因大致上有生理與心理的原因,有些國內臨床心理學家,也針對心因性失眠提供專門的解決辦法,來改善失眠。像這類知識與技術,便可以跟著相關的專注與影片在家實作練習,試著改善自己的問題。

2、領域分支很多,難以進入狀況


初學心理學,最大的困難通常是心理學的領域與分支很多,難以進入狀況。許多人雄心萬丈找來一本專業的心理學課本,像是普通心理學等導論型書籍來讀,原本期待可以學到這種人性的秘密。

結果發現心理學的領域很多:生理認知情緒動機記憶性格、諮商、心理健康、心理病理,甚至還有統計學,每個章節之間討論的主題差異很大,似乎沒有連貫性。努力一陣子還是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底底在學什麼。

我會建議想要有系統了解專業心理學知識,最好先稍微了解一下心理學的發展歷史。這些老前輩走過的軌跡,絕對值得你一看。其實,一百年前的人,跟現在一樣對周遭的人一樣充滿好奇,他們也會想知道人為什麼會劈腿,為什麼會什麼會突然發脾氣,所以他們提出各種理論來解釋常見的人類活動。只是

就算你不想了解歷史,看看目錄,上網找找心理學各領域之間的差異,都對你自學,減少迷惘的時間。

當你概略了解心理學有哪些領域分支,大多在討論什麼議題時,可以選出幾個你特別感興趣的領域來研究即可,也許可以翻翻心理學導論型書籍相關的章節,或直接學找專注來讀,都是比較可行,不會讓人想放棄的作法。

心理學領域非常多,起初學習的時候,不用企圖要全部都了解,先從有興趣,能保持學習動機即可。

3、目標不明確


可以說,只要跟人有關的活動,都有心理學家在研究。然而,也沒有必要全部都了解,所以在自學之前,應該先問問自己學習心理學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準備考心理學系、考心理學研究所?還是為了認識自己,了解潛能?或是想要應用心理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上的難題,幫助身邊的人?

釐清自學的目標相當重要,就像你走進書店裡有太多種類的書,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找哪類型的書,就會被書海淹沒,產生選擇障礙,全部的書都想看的結果,就是沒有一本書能夠讀得進去。

4、閱讀正確的書


好了,現在你知道心理學有很多領域,也釐清自己的目標。自學心理學最有效率而且省時的方式便是看書,書上的知識幾乎是歸納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而得出的結論。

因此,你最好選擇一本符合你學習目標的心理學書籍。這本書必須具有專業性,而且跟得上時代。像是心理學系大一的入門用書,就很適合有系統性的學習。OK,我知道你會覺得它很厚而且很無聊,除非自認天選之人,認為學習心理學是你的天命,普通人實在不會無聊沒事拿起來應啃。

對於這點,建議你可以找一本簡短的導讀書籍來看,然而,因為心理、兩性的書籍眾多,在這裡分享幾個選書的標準。閱讀之前,先看看作者的學經歷,如果作者本身不是心理學專業背景,通常無法期待他能說出專業的知識,除非他有特殊的實務經歷。

接著,再看看書中對於心理學知識的解釋,有沒有附上心理學的術語名稱(包括英文原名)、研究名稱與年份,這些訊息都有利於之後能夠延伸查詢相關的訊息,也確保作者的說法是有憑有據。

如果沒有,你可能要對作者的說法有所保留。也別忘了看看書籍的書版年份,心理學是門科學,越新的出版年份,才能確保書中的知識是來自最新的研究發現。

有時候針對同一個現象的解釋會完全不同,容易讓人困惑,所以,如果你還有餘力,記得多看多比較相似領域的書籍,交叉比對看看結論是否一致,如果不同就得比較雙方提供的說法與證據,評估誰比較合理。

總之,選擇適當且正確的入門書籍,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

5、學習的順序


找到正確合適的書籍之後,學習心理學的順序相當重要,如果弄錯順序不僅事倍功半,還會浪費許多時間。針對一個現象,理論型的心理學家幾乎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延伸問題,不斷探究下去,有些書籍更進一步討論相關的情況。然而,對初學者而言沒有必要琢磨太深,只要抓到最核心的概念即可。

因此,學習順序建議先建立大局觀,再補充細節,也就是先知道知識點的結論,理解相關的理論與術語的含意,再來認識相關的研究如何進行以及一些實例。

除此之外,從淺入深學習,如果你發現一本書太厚或太難以理解,你應該要先找一本導讀型的書來讀,這種書通常口吻輕鬆,輕薄短小,不會有太多負擔。如果你發現你在念心理學的書很難進入狀況,有可能是你沒有相關的基本概念,自然覺得吃力,這時你應該先從你能理解的書開始讀起,或著先將你學習過的東西弄熟,別操之過急。

一定程度上,心理學可以跳著學,也就是說,你找來任何一本心理學書籍,能夠翻開任意一個章節,直接閱讀。因為心理學討論的主題通常很具象,而且符合我們日常生活經驗,容易想像,大多能進入狀況。

如果你使用這種閱讀順序,途中遇到不懂的解釋(可能是先前章節的內容),你大可直接跳過,繼續閱讀你感興趣的部分。再依照這個順序逐步把書唸完,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6、理論、術語、效應們


翻開心理學的書,通常會看到一些術語、OO理論或XX效應。這些術語不是心理學家為了賣弄高深而故意使用,他們是為了統一概念,方便討論,才訂術語的專門用法。

學習心理學,你應該適時整理你念到的術語與理論,試著比較它們之間的關係與差異,或者問問自己懂不懂某個術語的意思。心理學家使用的術語通常很淺白,而且都有他們的原因,比如「成熟」(maturation)就是一個術語,跟我們口語的成熟的意思幾乎一樣。

如果某天你發現,術語的負荷量已經超過腦力的極限,建議你就該先放下書本,專心複習你先前學到的術語即可,這些是你往後學習的基礎。如同上一點所說,學習的順序很重要,循序漸進,才能從容不迫,保持動機與熱情。

7、哪裡可以學心理學?


如果你不是會乖乖坐在椅子上看書的類型,除了看書,其實還有許多方法能讓你學心理學。國內外的大學都有開放免費的線上心理學課程,有些課名叫做普通心理學。只要上網找找通常都能找到。

你可以跟著課上的教授,一堂一堂學習,有了基本概念之後,再回頭看書會更有效率,或著搭配書本跟著教授一起學。但要注意的是,這些課程有些年代久遠,需要注意知識的新鮮度。心理學是一門知識更新速度相對快速的學科,每隔幾年,就有些理論調整細節或出現新的理論。

如果你為了考心理系轉學考,考心理學研究所、心輔所這類,那麼我會很推薦上線上課程(如果你有空,當然也可以直接去大學旁聽)。因為,看相同一本課本,有教授或老師在一旁詮釋課本上的意思,能讓你更容易了解裡面的內容。

除了書本與線上課程,講座、工作坊、活動營都是可以嘗試的學習方式。心理學雖然充斥許多理論,但它的應用性很強。訪間不定期會舉辦心理學相關的講座與工作坊,你都可以參加看看。

透過老師手把手帶你實踐心理學的技巧(比如在心情緊張的時候,放鬆自己的肌肉),會讓你學起來更踏實。

8、實踐知識,嘗試與生活連結


心理學的知識大多是心理學家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某個現象研究的結果。所以你不只能在工作坊上應用心理學的知識,也能用在生活中。

每學到一個心理學知識,就試著把它用在生活上吧,要嘛改善某個問題(失眠、手機滑太久、交不到女友?),要嘛試著對你感到奇怪的現象提出心理學的解釋。

當心理學家告訴你,人類擇偶或交朋友其實或多或少會看一個人的外表,如果你有交友困擾,或許你可以改變你的外在,換個穿搭來增加你的人緣。要記住,了解與內化知識最快的方式,就是輸出,把它用在自己身上,能大大加深對術語的體會。

9、找人跟你討論


如果你有機會,能找個有心理學背景的人與你聊聊你學習的內容,自然能提升你學習的效率(喂!如果有就不用自學了?)。儘管你可能找不到相關背景的人與你交流,你還是可以跟你身旁的朋友分享討論你學到的心理學知識。

怎麼說呢?

初學心理學的人,有時會太看重心理學的知識,不小心變成線性思考,覺得只要符合理論的條件,人類就一定會依照理論的預期做出相對應的反應或行為。但人很複雜,心理學家只是歸納出人類行為背後的可能原因,就算真的符合理論的條件,也只是特定行為反應出現的機會比較高,而不是一定會出現。

當有一個人與你討論的時候,他可能順勢指出理論怪怪的地方,甚至提供其它解釋。對心理學來說,在相同現象上,有越多不同的解釋(當然要合理),都能成為養分,同時,它的回饋也能讓你想得更全面。

10、別忘了思考學到的內容


心理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但這也是它尷尬的地方。幾乎有一定人生經驗的人,都能對人類的行為與思想做出評論。心理學家與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對人的觀察是以客觀的科學證據作為基礎,而不是主觀的臆測。

然而,書店充斥許多似是而非的心靈勵志書籍、雞湯文、兩性專家的散文、流行心理學等書籍,裡頭的說法大多兩面討好,沒有定見,不然就是用個人軼事與特例,對人類的行為下了強烈的結論。雖然有些書籍確實在討論心理學的知識與理論,只是討論太過單薄,推論很不嚴謹,也不適合全盤吸收書上的知識。

因此,無論是對於大眾心理學或是較正式的書,你都應該保持批判思考,尋找作者的說法是不是有客觀的正確支持?有沒有符合一般人的直覺,你對他的說法能不能夠想到反例?

常常反思學習的內容,你比較不會被視似而非的說法打動。同時,當你對某個現象有特定的解釋,儘管遇到反例或挑戰,也試著找出更多證據捍衛自己的立場,這些都能增加你對知識的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