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住在得追垃圾車的公寓或華廈,或著根本就是個租屋族,下班後累得要死還要趕垃圾車倒垃圾,有時加班太晚,根本沒辦法倒。這時,你有沒有想過會把自家的垃圾,拿去公園或公家機關的公共垃圾桶丟。
如果你曾經注意過,這些地方的垃圾桶簡直慘不忍睹,常常堆滿許多私人垃圾,有些民眾看垃圾桶滿了,還不放過,直接放到垃圾桶旁的地上,等清潔工收走。到底是名眾素質太差,還是缺乏道德素養?
也許都不是,而是跟一扇破掉的窗戶有關。
1969 年,心理學家 Philip Zimbardo 身體力行,想要用實驗的方式來驗證破窗效應。他把兩輛外型一樣的車(研究經費充裕?),分別停放在加州帕羅奧圖,治安良好的社區,與紐約布魯克林區,這裡的治安很差。
起初,對於停在帕羅奧圖的汽車,Zimbardo 拆掉它的車牌,打開車頂棚。結果那輛車在停放當天,就被人偷走了。反觀布魯克林區的汽車,儘管治安很差,但還完好無損停在原處一週左右。接著,Zimbardo 拿槌子敲破停在布魯克林區的車子,車窗破了一個洞之之後,過沒多久,這輛車也被偷了。
犯罪學家 James Wilson和 George Kelling ,以 Zimbardo的研究為基礎,發展相關的理論,他們在於 1982年的《大西洋月刊》刊載的一篇叫作《破窗》(Broken Windows)的文章。
他們在文章裡,用一棟帶有破窗的建築物為例。指出如果破掉的窗戶沒被修好,要不了多久,可能會引發建築物裡有更多窗戶遭人破壞,甚至引起犯罪行為,像是佔據空屋、縱火、亂丟垃圾之類。這就是破窗效應,也叫做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
破窗效應的意思是,如果放任環境中負面跡象,儘管跡象微小:隨手丟垃圾、塗鴉、言行舉止很差,都可能誘使其他人模仿,造成更多更大的負面行為。就 Wilson和 Kelling 的觀察,現實社會裡破窗效應通常會經歷幾個階段。
首先,社區開始出現失序的現象,亂塗鴉、雖手亂丟的空酒瓶,有奇怪的人出入,半夜有爭吵聲等等,這些現象有些很小,不容易察覺,但如果能被察覺,部分居民會因此搬離社區(先知?)。
接著,留在社區的居民,因為擔心自身安全,對社區內的事物與變化開始視而不見,避免惹事生非。從這裡開始,監控社區的力量與規範大幅下降。可想而知,治安跟著變差。
之後,演變成進一步的惡性循環,有更多居民搬走,留下來的居民變得冷漠,甚至躲在家裡,沒必要的話就避免外出,如此又讓社區的監控力降到低點,引來有心人與潛在的罪犯進入社區,產生犯罪案件。
破窗效應背後的心理學機制,牽涉到「第一扇破窗」的重要性。它是惡化的起點,常是一件「小事情」,容易遭人忽略,但卻對人心起了重要的影響,因為它讓我們意識到可以怎麼行為。
人類往往是依照所處環境中的常模(norm)來行為。就像我們去圖書館不會高聲說話,因為圖書館給人的常模印象,就是不能大聲說話,以免干擾到其他讀書的人。除非有人做,才會引發旁邊的人大聲說話。第一個出頭的人,會為環境設下新的常模,形成示範作用。
建築物裡的第一扇破窗,就是很明顯的提醒物,暗示這個環境的常模,是可以隨意對待公共物品也不會怎麼樣,因此,小惡行會誘發人類犯罪。想想我們去高檔餐廳,面對乾淨有品味的用餐空間,連行為都變得相當講究,說話輕聲細語,用完餐還會自動把餐盤餐具擺放整齊,如果到熱炒店就不是這樣。全是常模環境規範行為的關係。
環境線索給人的暗示與誘導不只這些,它還會讓人模仿與從眾。當人們看到有人已經做了某些行為,似乎暗示自己也行,反正看起來不會怎麼樣。隨著行為的人數變多,後續便會產生一連串的模仿效應,讓行為的數量更多,程度更劇烈。看看公廁裡,前面的民眾如果不珍惜衛生紙,後面的民眾往往會把衛生紙長長拉出,拖到地上,隨意對待。縱容不良的行為,
當負面的小訊號出現,而且沒有減少的跡象,似乎告訴人們這裡的缺乏有力的監控,默許更大的犯罪行為。當人們知道自己的言行受到監控時,不會隨意做出脫序的行為,畢竟我們還有社會形象與法律責任在規範我們,而在缺乏監控的環境裡(天不知、地不知,你不知,只有我知),人類就會展現真自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除了提醒作用,破窗效應可能會讓人有耍廢心理與聽任的態度。如果一天早上,你過得很糟,睡過頭,而且工作上白忙一場,浪費許多時間,到了下午你會打起精神,繼續堅持下去嗎?還是想說今天就乾脆放掉今天,讓自己放一天假,明天重新開始?
一遇到些微不如意,人類的動機就不容易像當初那麼雄心萬丈,反過來如果一切順心,周遭美美的,會讓人想用心呵護,努力不讓環境遭到破壞。破窗效應讓人對環境感到頹喪,對未來悲觀,失去維護良好品質的心思。
在現實生活裡,如果出現微小的髒亂或失序,比如亂丟垃圾、插隊、飆車無人管,就可能引發更大的犯罪行為,所以警方與執法單位,對微小的犯罪行為應該不能縱容。生活上很是如此,舉例來說,家裡廚房的洗手台,衣櫃、廁所,大到學校、職場,都能看到破窗效應的影響。
環境裡的行為規範,容易由小而大產生蝴蝶效應,魔鬼藏在細節哩,小事才是關鍵。當學生與員工很常遲到,東西亂擺不好好歸位,說話沒有禮貌,縱容空間髒亂,這些都可能造成更多不良的行為,像是霸凌、排擠的風氣,影響學習成效與工作效率。
George Kelling 和 Catherine Coles,認為想避免破窗效應,就要及時修補破掉的窗戶。警察應該嚴辦微小的犯罪行為,別輕易容忍,能改則改,這會引起良好的正向循環,有效減少犯罪率。甚至及早關注潛在犯罪分子、有不良紀錄的青少年,這些都能防患於未然。
別以為防堵犯罪是公家機關的事,跟自己沒有關係,它背後的破窗效應就是在說你那凌亂不堪的房間!當衣服亂成一團攤在床上,就好好把它摺好收好,否則只會越積越多。還有廚房洗手台裡的髒碗盤,記得在少少的時候就趕快洗起來放,後面來的人,看到乾淨洗手台,便不會再把髒碗盤丟下就走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