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3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為人父母此生最吃驚的時刻之一,大概是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小孩會說髒話或謊話。父母心想,這個小鬼到底是什麼時候學會這些的?

髒話與謊話意義非凡。
髒話具有社會性,能增加親切感,讓人更輕易融入群體,或者傳達攻擊性,嚇走一些擺擺架子的紙老虎。而謊言則需動用到更高階的認知能力,說謊的人必須設想被騙的人的思考內容,以及如何編織謊言,甚至還要編造更多謊言來圓謊。

總之,小孩適時適地,說出髒話與謊言,通常不是簡單的事。他們得察言觀色,知道要想與人拉近關係,就得說出通管密語:「靠北」、「幹」。或情況危急,已無路可退,只好編出謊言欺騙老師,好逃過一陣毒打(沒人會乖乖被打,即使知道說謊被抓,會被打得更慘)。

小孩當然不是憑空學會這些,他們往往是透過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也就是觀察身邊楷模(social model)的行為舉止,知道做什麼會有好處,做什麼會被處罰。

這些楷模,起初是人類童年中常出現的權威人物,像是父母與老師,所以如果你想要你的小孩乖乖讀書,你最好有閱讀習慣,而且是在他面前讀。如果你髒話不離口或舉止猥褻,哪天你的小孩突然如此,你不必太感意外。

等兒童長大,楷模會逐漸變成身邊的同學與朋友,比如班上成績前三名的常客、年紀輕輕卻交過許多伴侶的情聖或嘴裡叼根菸,衣服很有性格的流氓。這些楷模大多受人歡迎,得到眾人注目。青春期的人類要的不多,受到旁人的關注,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鼓勵,所以孩子會觀察這些人,學習他們的言談舉止,好獲得關注。

只是孩子會選誰當自己學習的幫樣?要看個人造化,因為這取決於孩子想獲得什麼客群的關注。如果孩子想交一個女友,那他就會學情聖同學講撩話,穿得蝦趴,懂得做出暖舉。

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認為,人類不如古典制約操作制約等傳統的學習機制所預期:學習者必須親身實踐,才能學會行為。在 Bandura 的眼中,高等認知能力的動物至少是一個例外,他們觀察楷模的行為,不用親身實踐,也能達到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的效果。

因為認知能力,讓人類可以把觀察學習到的內容,儲存在認知系統中,並在恰當的時機表現出來。一個人即使從小電影學到對別人的耳朵吹氣可以撩撥情慾,也不會在捷運上這麼做,因為他知道行為的後果會讓他被抓去關。他只有在跟伴侶取樂的時候,才會做出這個行為。

Bandura 稱呼這個過程為建模(modeling),並指出觀察學習跟單純的模仿不一樣,模仿通常是對方做完行為之後,立刻重複對方的行為。而觀察學習,則是將行為記起來,並在環境許可或行為者有動機的時候才表現出來。

Bandura 用兒童與波波娃娃(Bobo doll)的系列實驗,來說明觀察學習在人類學習的影響。實驗中 Bandura 把兒童分成男女各半的三組,各組分別觀看一部影片。

影片中有個青少年與波波娃娃(保齡球形狀的充氣娃娃)獨處,並對波波娃娃拳打腳踢,拿槍恐嚇娃娃娃。只是三組兒童分別觀看不同版本的結局,一個版本,影片中的青少年最後獲得讚美與鼓勵,一個版本青少年最後被處罰,一個版本最後什麼事都沒發生。

結果觀看到青少年獲得讚美與鼓勵的兒童,之後在與波波娃娃獨處的時候,比起其他兩組的兒童更容易做出攻擊行為,而且行為舉止還與青少年頗為相似。觀看青少年受到處罰的兒童,即使與波波娃娃獨處,攻擊波波娃娃的行為明顯比其他兩組還要低。

這個實驗說明,兒童觀察到楷模行為的後果相當重要,當楷模獲得好結果,兒童會想要做出類似的行為來獲得好處,只是兒童不笨,他們會評估行為,審時度勢,避免自己獲得好處之前就受到懲罰。

觀察學習對心理學上的學習理論有重大的影響,它指出傳統學習理論的不足,在單純刺激與反應之間,加入認知的元素。行為者的期望、動機、對環境的判斷等等因素(不只人,還包括大鼠),也會深深影響人類的學習過程。而且,有時候只要在旁邊看就能學到東西。

現在你知道你要升國中的孩子深藏不露,他腦中可能存滿各種髒話與扯謊的技巧,在你轉過身看不見的時候學以致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