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0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不要說心理學家,就連一般人都看得出志工與義工弔詭的地方,志工花費自己的時間,來增進他人的利益:淨灘活動、服務社區的高齡長者、到偏鄉教育兒童。明明志工們可以拿相同的時間去做對自己有益的事,但他們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心理學家發現行為後果與行為本身的聯結,對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想想你在家沒事突然原地開闔跳 30 下,結果居然有千元大鈔從天而降,你會不會努力開闔跳?我想會的(如果不會,請容許我剛忘了說單位是美金)。現在,你便是將開闔跳與錢之間,搭上一座聯結的橋樑。

有一陣子,心理學家熱衷以動物為研究對象,他們發現動物的偶發行為如果會產生動物想要的結果,像是水、食物、PS5、楊枝甘露,那動物在後續就會更容易做出先前的行為。這種行為與後果的聯結形式,心理學家 Skinner 稱為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研究操作制約的心理學家,相當看重行為的後果,他們將行為的後果大致上區分為兩類,一類叫增強(reinforcement),一類叫處罰(punishment)。

增強泛指能夠增加特定行為出現頻率的制約形式,通常就是給行為者想要的酬賞(reward)或好處。補習班就很懂增強,他們在廣告刊板上貼著學生捧著大把現金的照片,暗示名次與獎學金的關係,來提升學生拼命讀書的行為。

處罰則是指能夠減少特定行為出現頻率的制約形式,通常就是給行為者不想要的刺激,像是藤條、打罵、前任在對街與人擁抱等等。小孩子出門玩得太晚才回家,被父母毒打一頓,那麼他下次便不敢這麼晚回家。用處罰來遏止不良的行為相當有效,卻會對心理產生負向作用。

等等,那麼志工呢?志工做的行為似乎沒有明顯的好處,他們沒有薪水可領,為何他們仍舊樂此不疲?其實心理學家發現,酬賞的增強效果,有時候要考量刺激對行為者的意義。志工在服務他人之後,會得到服務對象的讚美與尊重,寶貴的人生經驗,或者其實某位志工是個退休多年的人,參加志工活動可以得到排遣無聊的生活刺激。這些事物雖然無形,但對志工來說可能都是酬賞,即使他沒有領到薪水。

Note:

1. 操作制約又叫作工具制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這裡的工具意指有目的性,表示這種制約形式看重行為後果對行為者的影響。

2. 增強,有時也翻成強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