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1

神經元(neuron)

活過一個年紀,似乎每個人都會對人性有些見解,而且躍躍欲試對他人說出洞見,有時近於說教。從前男友的劣跡、教過的學生、背骨的家人、神啟、頭骨大小、面相、脈輪能量、出生時天上行星的相對位置,有些根據或許飄渺經不起考驗,卻能讓人說出對人性的看法。

生理學家在這一點上倒務實多了,他們試著從具體的生理因素來解釋人類,雖然他們曾走錯路,認為體液的顏色(humoral theory)能解釋人類的性格,是治病的處方。如果你現在要生理心理學家(physiological psychologist)說說人性是什麼,他們八成會從神經元(neuron)或細胞這種微小的生理層次開始談起。

細胞(cell)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生理單位,神經元則是一種特化的細胞,專門處理訊息的流通。因為人類需要與環境互動,我們從環境接收訊息(天氣很熱、別人口中的髒話、公車上有汗臭的人),處理過後做出合適的反應,這個過程讓我們能夠順利生存,甚至繁衍後代。

有時環境中的刺激來得又快又猛甚至有危險,身體內外的訊息流通最好能夠又快又準確,因此神經元已經演化成能快速傳遞訊息的溝通單位。

神經元有多種外型,有長有短,但都可以簡化成類似羽球拍的形狀。球拍拍面是細胞的本體(cell body),裡面有許多工作單位與遺傳訊息。拍面周圍長滿了細毛,這些毛狀物叫做樹突(dendrites),用來接收其他神經元傳來的訊息。球拍的中管一路延伸到握把,類似水管的構造,則是神經元的軸突(axon),是將訊號傳遞出去的路徑。

當神經元受到刺激,興奮到一定程度後,便會產生神經衝動(nerve impulses),這是一陣快速的微弱電流,能帶動神經元內部的化學物質往軸突的盡頭移動,最後將它們釋出,進入到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叫做突觸(synapse)的微小空間,讓下一個神經元接收。神經元就是依靠這樣的流程,一個接著一個形成複雜的溝通網路。

眼花撩亂嗎?你並不孤單。神經元這個詞,出現在心理學的課本上,常讓心理系大一的學生懷疑學院外的系所名稱是不是刻錯了?以為自己讀的是生物系,有必要找雕刻師重刻。

大腦中約有一百億個神祕難解的神經元,它們彼此連結,無時無刻都在處理環境中的訊息,即使你躺在床上耍廢,沒在動腦,仍舊可以聽到隔壁夫妻的吵鬧聲。生理心理學家認為人類複雜的心智與行為與神經元的運作有關,如果能理解神經元的奧秘,便能了解人性。

Note:

1.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st 跟 biological psychologists 都翻成生理心理學家。

2. 神經元(neuron)也叫神經細胞(nerve cell) 。

3. 神經衝動又叫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

4. 讓心理系的學生懷疑自己系所名稱的還有統計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