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人跟我一樣,曾在展覽的某幅畫作面前迷惘過,努力看了半天仍看不出畫作的偉大或奇特,雖然導覽冊子上寫滿它的重要性跟繪畫技法,但我還是有看沒有懂。
心理學像拆解鳳梨罐頭的加工產業鏈,逐步解析人類的心理歷程。人類出生時幾乎是張白紙,和環境互動之後才開始有各種經驗,幫助人類發展知識與技能。對於上個句子,我必須按下暫停鍵,因為這句話就是產業鏈的前半部分。心理學家在此將解析度拉大,著重探討在人類與環境如何互動。
人類身上有許多特化的器官,像是眼睛、耳朵、鼻子、皮膚等等,用來接受環境中的物理刺激,這些器官就是感官(sense)。感官像一座大雷達,專門捕捉環境裡傳送來的訊號。我們透過感官接收環境中的物理訊號,再將訊號送到大腦處理,形成視覺、聽覺、味覺這類的感覺(sensation)。
心理學家還發現大腦不只被動接受訊號產生感覺,還會主動用知識與經驗詮釋感覺,而形成知覺(perception)。同樣喝星冰樂,A覺得好喝,B覺得難喝,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這兩個人在腦中既存的知識很不一樣。比如A是甜點達人,什麼高級好吃的甜點它都品嚐過,星冰樂只能算是通俗甜點,味道普通。B比較拮据,一年才喝一次星巴克,所以覺得星冰樂的味道相當新鮮。
因此,面對相同的感覺刺激(星冰樂),之所以產生大不相同的反應,是因為個人詮釋感覺之後形成的知覺有落差。中秋節大家都在看滿月,詩人憑空寫出許多與月色有關的詩句。地球科學的老師可以跟你解釋滿月之所以為滿月的物理學原理。小孩子會跟你說上面住著一個砍樹的男人、女人和幾隻兔子。當你的腦中的經驗跟知識越豐富,你詮釋刺激的能力就越強。現在,你打開前任寫給你的情書(希望你有,如果沒有的話至少也該有生日卡片吧),同樣字句,現在你讀起來可能覺得滿是屁話。
但有時候,我們的經驗可能會愚弄我們。心理學家偷偷加入考驗人的陣營。他們利用感覺與知覺的原理,設計出許多錯覺圖,這些錯覺圖大多借用日常生活經驗。比如將兩個一樣大的物體,分別放在隧道盡頭的背景裡,一個放在隧道前方,一個放在隧道的出口處。現在你突然看到這張圖,你會覺得在隧道出口的物體比較大,因為根據日常生活近大遠小的感官經驗,如果兩個物體一樣大時,在遠方的物體實際上會更大。你的勤勞的大腦會自主幫你詮釋接收到的感覺。
感覺與知覺的歷程相當快速,造成兩者在主觀經驗上難以區分。至少在說中文的環境中,人們常誤用感覺與知覺,但這兩者在心理學上的差異很大,感覺如同一個基礎的材料,需要透過經驗與知識打磨成知覺。
現在我知道鑑賞藝術作品的訣竅,就是要在不同的時間點反覆觀看同一個作品。如果這段間有所長進,讀了史料,了解藝術技法或增加一點人生閱歷,你多少能從偉大的藝術作品中讀出一些新的詮釋與體悟。
偉大的藝術作品之所以偉大,除了藝術家渾然天成的技法,還有一個原因是作品的可詮釋性很強,每個人都可以從作品中讀出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且隨著你的經驗越多,你能從作品挖掘的訊息只增不減。相比你家的家電用品說明書,十年你對前在上頭說明字句的理解,在十年後應該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