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找來幾個人寫下他們的的願望,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寫下衣食無缺、發大財或找個愛自己的人安穩過一生之類的願望。我們的願望大多什麼了不起,就是好好活著,如此而已。這也是推動我們行為的一股動力,追求更好的生活,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但心理分析的創始人 Sigmund Freud ,發現事情可能不是如此。Freud 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戰受傷的士兵以及種種人類彼此屠殺毀滅的殘酷訊息。他心裡頭出現一個念頭,如果人類的人生宿願是為了好好活著,那麼為什麼人類會出現攻擊,傷害彼此,甚至傷害自己的行為?這個想法深深影響 Freud,讓他發現心理分析理論的限制,便著手調整。
Freud 原本認為人類大部分的言行舉止,深受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所驅動。生的本能又稱為原慾(libido、eros),是一種性的本能與衝動,生命能量的來源。讓人追求生存,繁衍和其他與生殖相關的行為,同時也延伸出食慾、享樂、平安發育等等多樣的生存慾望。在心理分析裡,生的本能是相當重要的內在力量,幾乎推動人類做出所有行為。
然而,Freud 認為除了生的本能之外,人體內可能還有一種相反的本能存在。這股能量超越人類追求享樂愛惜生命的本性。他在《超越享樂原則》這本書裡,稱它為為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thanatos),這是一種攻擊驅力, 讓個體從有機體回到無機、無生命的狀態,也就是朝向死亡與自我毀滅的驅力。
Freud 認為死的本能也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動力之一,它影響人類展現攻擊,重複性強迫行為與自我毀滅相關的行為。當時這個概念在心理學界引發極大的爭議,因為這和我們對人性的觀察不符,人類傾向趨樂避苦,相當看重自己的生命,怎麼會有動力,讓自己陷於危險之中呢?怎麼說都不合理。
Freud 提出解釋,他認為死的本能平時埋藏在潛意識之中,並不是隨時都會展現,加上為了對抗死的本能,人類的性格結構因此發展出生的本能,控制日常的言行舉止,讓死的本能以各種形式偽裝起來或者減弱不輕易展現。
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比如當人面臨極大焦慮與壓力的時候,死的本能才會作用,它主要有兩種展現方向,一般而言,向外作用到客體上,展現出攻擊他人等侵略行為,但有時,死的本能會向內攻擊自己,讓自我回歸平靜,這是一種人類展現回歸子宮的願望,常聽到的自責自傷與自殺都是如此。
Freud 受到 19 世紀自然科學,機械動力思潮的影響,藉此嘗試調和兩股本能的關係。他假設人體就像一台蒸汽火車,體內有類似水蒸氣與熱的能量在流動,形成一個能量系統,推動人類行為。
當水蒸氣受到阻礙或抑制,會循找出口宣洩,那些激烈跳動的滾水茶壺蓋,我們都不陌生。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也是如此,如果表現本能的某個管道受阻礙,就會尋求其它阻力更小的管道釋放,甚至彼此轉化,以達到宣洩的目的。
Freud 假設人體內的本能能量是有限的,但是,如同自然科學的能量不滅定律,我們搬家時,移動冰箱的力氣沒有消失,只是在摩擦的過程中,轉化成熱能,散失在空氣中。死的本能並不是沒有展現,它只是轉化成生的本能作用。
性與攻擊,兩股本能與驅力,存在於本我的人格結構中,屬於潛意識的一部分。讓原本主導心裡分析的單一本能論,轉變成雙重本能理論( dual instinct theory),成為心理分析理論的主要動力架構。
對 Freud 來說,性與攻擊是人類的本能,是我們不用學習就會的事。後天教育教我們的,只是該如何在適當且正確的時機,適度地釋放能量,或將能量引導到眾人能夠接受的方向。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終將一輩子受到這兩股本能的影響。
Note:
1. 《超越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