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1

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有時人類也搞不太懂自己在想什麼。下班下課後,跟暗戀的對象一起走在暗巷裡,明明巴不得牽起對方的手,把自己的心事全講出來,卻仍舊拐彎抹角,深怕毀了自己在對方心裡的形象。在餐桌上,恨不得直接用手拿起雞腿啃,但還是能乖乖依序使用刀叉,慢慢刨下肉片,小口小口地吃。這類本能與偶像包袱的拉扯,時不時在我們心中上演。


心理學家 Sigmund Freud 倒對衝突的人性見怪不怪,他提出心理分析理論,將人類的性格分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個部分。Freud 認為,三個我會依照年齡逐漸發展出來,而且依照心理分析理論,每個人都不是那麼單純,心中總有三個我在協調或打架。

我們出生時便具有本我,它是潛意識的能量來源,是行為的本能動力,無時無刻都想滿足性與攻擊的慾望。本我的行事風格相當自私,凡事依循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它讓人類依循本能行事,只聽憑自己的慾望,所以嬰兒非常不受控,想吃就要吃,想睡就要睡,追求舒適感,不容片刻等待。如果旁人不依照他們的意思,嬰兒便會大哭大鬧。結果就是,父母得隨時伺候在一旁,否則自己也很難一覺到天亮。

隨著年紀漸長,嬰兒到了二三歲左右,會逐漸從本我分化,發展出自我。這時,嬰兒開始擁有自我意識,能夠區分自己與他人是不同的個體,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同時,人類不可能處處都依循自己的慾望行事,還得懂得考量客觀環境中有什麼必須注意的條件,何時該聽從本能的慾望,何時該向現實低頭妥協,否則就等著被打被罵。

Freud 認為隨機應變的自我,行事依循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依照現實條件有限度的展現本我的慾望,讓自已的慾望有限度有條件地獲得滿足。

四五歲左右,兒童會內化同性父母或師長的道德價值觀,變成自己道德觀的一部份,作為往後行事的判斷標準。這些標準,會隨著不同的社會文化而有不同的樣貌,然而,超我依據道德原則(moral principle)或理想原則(idealistic principle)行事,反應人類的高尚期待,一種理想化的自我,期許自己超凡入聖。也因如此,對人類的行為有強大的約束力。

超我能說明,為什麼即使沒有人在看,我們仍舊不偷不搶,不會霸佔掉在地上的錢包,因為我們心中有道約束言行的枷鎖,效果比法律更強,讓人類遵守,而非只聽從本能行事。

三個我彼此制衡,因此,人類任何行為都得經過一段糾結的過程。起初,你行動的念頭,是受到本我的本能衝動所驅使,可是你心中有另一股聲音在提醒你,留意行為後果與行為本身有無符合道德規範。如果沒有,你便會開始猶豫,希望不要違背自己的道德價值觀。本我與自我發生衝突,讓人有強烈的焦慮感,而自我最後會依照現實環境中的客觀條件,來盡可能滿足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落差。

想像你在 Habibi Macaron 裡,看著五顏六色的馬卡龍,這時,你胃袋空空,於是你的本我便會支使你直接拿起馬卡龍來吃,肚子餓嘛,吃下去多舒服。但巧的是,你的口袋也空空,就算你很灑脫,購物順序跟一般人不大相同,也無法先上車後補票。

就在此時,超我便會依照道德與法律觀念來控制住本我的食慾衝動,兩個我便僵持不下之際,自我便會現身,依照客觀環境來協調兩者,既然沒錢買馬卡龍來吃,而且肚子又很餓,只好稍微忍耐,回家打開冰箱挖東西來吃。如此一來,既沒有違背超我對自己的期待,也讓本我的慾望獲得適度的釋放。

Freud 曾以冰山做比喻,自我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塊,它清晰易見,是人類能意識到的部分,而本我是深埋在海面底下的大塊冰塊,它不僅無法從表面看見,而且不成比例的大小,讓本我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超我則是介於兩者之間,有部分出現在海面,有部分沉於海底。

如果你不曾搭過看過鐵達尼號,不了解冰山的外觀,也別擔心,Freud 不只是心理學大師,也是比喻大師。他還說過,本我就像馬車前方的馬匹,總隨著自己的本能行事,想去哪就去哪,力量強大,整輛馬車被牠拖著走。而超我就像控制馬隻行為的馬軛,避免馬隻猛烈奔跑或跑錯方向,最後決定方向的是騎在馬匹身上的馬伕,也就是自我。它依照現實要求的情況下,盡可能滿足本我的欲求。

Freud 的三個我,雖然只是理論的性格結構,並不存在實體,卻生動描繪人類心理,讓我們能理解人類性格結構的關係是什麼,深深影響性格心理學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