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1

訊號偵測理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

我們大部分的心理歷程與行為反應,都是接受到環境中的刺激所引起。你要聽到別人對你調情,才能思索他情話講得有多爛;或在公車上看到有乘客摸另外一名乘客的臀部,才能出手制止。可以說,我們接受到什麼刺激,將會影響我們反應的內容與方向。

我們在環境中對正確或恰當的刺激做出反應,當刺激出現時,我們對它做回應,沒有出現時則否,聽起來很理所當然,但人類並不是被動接受訊息的機器,我們認知與生理狀態,都會影響接受訊息的結果。

為了深入研究人類辨識刺激的歷程,心理學家 Wilson Tanner、David Green 和 John Swets,將原本用來解析雷達偵測訊號的理論運用到人類身上,這個理論叫做訊號偵測理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

理論認為人類必須從環境中大量隨機雜訊(noise)中,辨識出有用的刺激,這個刺激叫做訊號(signal)。但我們不容易發現訊號,畢竟它處在大量的雜訊之中,加上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設有辨識的門檻,刺激要夠亮、夠大聲、味道夠濃烈,我們才能察覺,當雜訊過大,就會讓人忽略或錯識。像是老師講課的內容,很容易被底下同學的吵鬧聲淹沒。客觀來說,我們都是從雜訊中辨識訊號,這樣的辨識過程大略可以簡化成四種結果:
命中(hit):訊號有出現,而我們說訊號有出現。
錯過(miss):訊號有出現,而我們說訊號沒有出現。
正確拒絕(correct rejection):訊號沒有出現,而我們說訊號沒有出現。
假警報(false alarm):訊號沒有出現,而我們說訊號有出現。
雜訊擾人的地方不只如此,除了外界的物理環境中的雜訊,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心理狀態也會干擾人類的判斷。當你對刺激有期望、動機情緒或相關經驗的時候,就容易將雜訊辨識成訊號,一點風吹草動,便覺得刺激出現;或人很睏想睡覺時,即使刺激出現,也可能忽略。想想車禍現場,許多疲勞或喝茫的駕駛都宣稱他們沒有看到路人。

心理學家請來參與者聽一段聲音,並且辨識出聲音中是否出現指定的訊號,當訊號出現就回報。心理學家發現,如果提高參與者的動機或誘因,像是如果正確辨識出訊號,就有錢拿,結果參與者降低辨識的門檻,聽到一點風吹草動,便積極回報,出錯率自然會提升。

訊號偵測理論用來說明人類如何從雜訊中找出有用的訊號,它不只能用來用解釋物理刺激的訊號,連抽象的訊息也能解釋。最常見的辨識關係中的曖昧情境。

假如你現在喜歡一個女生,而你期待對方有所回應,因此你會開始偵測這個女生有沒有做球給你(暗示他也喜歡你),這件事情至關重要,因為你解讀錯誤,做出不符合關係的行為,很容易被當成變態。依照訊號偵測理論,可以將情況整理成:
命中(hit):女生喜歡你,而你也知道,結果告白成功。
錯過(miss):女生喜歡你,而你相當木頭,完全沒發現。
正確拒絕(correct rejection):女生沒有喜歡你,而你也知道女生把你當朋友。
假警報(false alarm):女生沒有喜歡你,但你卻覺得對方講話在做球。
最好的狀況是,女生已經明顯說出他喜歡你,然後你輕而易舉的接收到女生的意思,但這種情況相當少見,關係中充滿不確定性,通常是對方釋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訊息讓人解讀。

如果你對這段關係很有期待,那你很可能會將雜訊辨解讀成愛的訊號,把普通的話當成對方在做球,這種是一種假警報,而且隨著你的期待加深,假警報的情況會更頻繁(一廂情願或被當變態的機率也會提高)。

如果你想避免一些情願,免得兩個人尷尬,一個可行的方式是提高辨識的門檻,只有當你很確定女生做出的言行舉止,是喜歡的訊號才有所回應,而一些微弱的訊號(找你吃飯,走路時靠你很近,請你幫他修電腦、買早餐、抓蟑螂)就請忽略吧,這些訊號跟雜訊沒有兩樣,無助於你對關係的解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