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1

宣洩(catharsis)

週五晚上,酒吧聚滿剛下班的上班族。隔天週休,他們趁此大喝特喝,彷彿沒有上限,要抒發積鬱一個禮拜的苦悶;就算你不喝酒,一定有一套排遣壓力的方式,玩手遊、運動、瘋狂做愛(?)。這種觀念相當古老,而且簡單易懂,就像水庫滿位需要洩洪,當我們的情緒來到高點,無法再承受,就需要宣洩(catharsis)一番。

最早看出這件事的不是心理學家,而是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他《詩學》中明確提出人們之所以喜歡看悲劇,是因為欣賞悲劇的過程中,觀眾能藉由劇情撫平悲傷,情緒可以獲得抒發與撫慰,進而達到宣洩。因此悲劇有種淨化作用,幫人排遣無處可消的情緒。同樣的作用也會出現在特定藝術品上,所以藝術品是否真毫無用處,其實不盡然,因為它能撫平人心或提振心神。

Sigmund Freud 借用的亞里斯多德對宣洩的看法,從此這個觀念便進到心理學之中。宣洩原本的意思是嘔吐,將內在不好的東西吐出,讓身體好過一些。Freud 的理論認為,一個人會將過去的創傷與負向經驗,壓抑到潛意識中並且遺忘。然而,創傷就像一顆濃瘤長在潛意識裡,在暗地影響人類的言行舉止,如果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歇斯底里症(hysteria),出現不適的症狀。

如果透過心理分析的治療過程,比如催眠或自由聯想,讓一個人重新想起被壓抑已久的回憶,將這些經驗喚回意識層面處理,讓負向經驗中的情緒得到宣洩,便能減緩這些創傷的影響。這個看法,如今仍深深影響心理分析學派的心理治療。

宣洩除了用於負向情緒,人類對自己的怒意,也會找尋某些管道抒發。老闆或上司太無腦,又不可能當面打臉他們,只好回家摔抱枕或打男友。曾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對於攻擊性過強的人,我們或許只要使用一些情境讓他們宣洩心中的攻擊能量,像是玩射擊遊戲或能具體產生攻擊行為的活動,就能有效降低他們的攻擊工動。

但這些想法,擺在現在來看,不是那麼合理,因為研究發現人會透過自身的行為來覺察內在狀態,當一個人做出攻擊行為之後,很可能不會降低攻擊性,反而因為暴力活動,而增加攻擊性。這樣的回饋不只會出現在認知的覺察上,也會出現在生理作用,相關的生物化學激素確實會上升。因此透過攻擊行為來宣洩攻擊衝動的觀點,目前還有爭議。

宣洩是一個迷人的概念,它不只是個人經驗,也是集體的行為,我們都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找朋友吐苦水,抱怨上司或耍笨的伴侶,聊過之後,總覺得會好一些。同時,一群人會對同一個現象共享相關的經驗與情緒。歷劫過後,大家聚在一起心有餘悸地說災難發生的當下彼此的心情與恐懼,透過交換經驗,我們彷彿站在一塊,獲得情緒上的抒發與支持。

Note:

1. 宣洩也翻成淨化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