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2

封閉需求(need for closure)

據說東西方學生在學習的特性上有種明顯的差異。對問題討論的積極程度,除了西方學生明顯比較踴躍之外,東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似乎在等待答案,無論是老師給的,還是偶然獲得的答案,一旦獲得明確的答案與解釋,他們才會感到完成學習的歷程。

我們在現實世界中所遇見的問題,往往難有正確答案而且往糊不清,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計課程的老師為了方便討論與思考,會簡化現實世界中的情境,變成好懂好理解的樣態,因此容易能夠對應到明確的結論與答案。

封閉需求(need for closure)是心理學家用來描述人類對模糊的問題,想要獲得明確答案與結論的程度。當一個人對問題有很高的動機想趕緊獲得答案,不想忍受模糊不清的狀態,心理學家會說他具有很高的封閉需求,沒有開放討論的空間。

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操弄參與者的封閉需求,結果發現,高封閉需求的組別,更容易用歸因導向來思考問題,他們會檢驗手上既有的選項,並從中找出解釋事件中的原因;而低封閉需求的組別,可會思考既有的選項中有沒有別種可能性,不急著下結論。想想看,如果今天警察要你指出是誰在你面前搶了你的包包,並給你五張照片,你是會趕緊指出其中一張照片,還是思考嫌犯真的在這五張照片裡嗎?這件事可能事關重大。

人之所以會提高封閉需求與個人本身的特性和情境的要求有關。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假如無法同時處理許多其他可能的選項,就會想把注意力集中在結論,降低思考的負荷。如果有明確的結論能夠獲得好處,像是更能預測事件或做為行動的指引,則人類便會提升閉鎖需求,或者反過來說,沒有明確的結論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比如專案沒有訂出完成期限,我們也會求取明確的結論。除此之外,時間的限制也是很大的影響因素,時間有限,人自然會想要趕緊得到明確的結論。

確實有些人有較高的封閉需求,然而有些人具有相反的傾向,稱為避免封閉需求(need to avoid closure)。當一個人有較高的傾向避免封閉需求,則表示他們,他們不會急著對問題下結論,而是盡可能考慮各種選項。避免封閉需求高的人有可能在決策的過程中,花費太多的時間評估問題,但能夠考慮更多選項,避免草率做出決定的風險。

心理學家將封閉需求與避免封閉需求是為尺的兩端,並發展出有效的量表,用來衡量一個人封閉需求的高低。研究發現高封閉需求的人連帶會有些特性,比如他們相對於低封閉需求的人,創造力較低,而且較難想到更多可能的選項。此外,因為急著下結論,他們會使用捷思法或簡單的結構來思考問題,而且更可能會用現有的資訊來判斷問題,然而現有的資訊是否足夠,不是他們考慮的重點。

封閉需求除了影響一個人的學習方式與決策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影響我們如何覺察不同的族群,比如對於我們有偏見的族群,做出某個不好的行為,我們是會一如既往,草草用刻板印象來解釋結案,如女同事不會開車就是因為女生天生方向感不好,還是努力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他們今天做出這些行為背後有沒有其他更可能的原因。如果我們有能力這麼做,或許能有效降低彼此的偏見。

 Note:

1. 封閉需求,也稱做認知的封閉需求(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