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9

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

心理學家早期對人類的解釋大多著重於內在。由於人類的內在如何如何,因此他做了某個行為。這挺符合直覺的,除了心理學這個字本身就是指研究靈魂(內在)的學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他人內心的角度來解釋他人的行為。

直到一隻狗改變了這件事。

俄國的生理學家 Ivan Pavlov 研究狗的腸胃與唾腺,有天他發現狗在吃到肉之前,聽到腳步聲就已經開始流口水,這件事讓 Pavlov 當起斜槓青年,改為研究心理學的議題。

他操弄肉出現之前的種種刺激來測試狗的流口水反應,將這個過程詳加解釋,並稱為制約反射(conditioned reflex),由於後來還有其他種制約形式,因此心理學家習慣叫 Pavlov 描述的制約為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因為它是第一個被詳細描述與研究的制約形式

古典制約的原理是利用本能反應與中性物產生聯結,最後對中性物產生反應的過程。這裡的反應通常是指不用透過學習或經驗,幾乎出生就會的本能,想像那些你不由自主的反應都算是:在路上遇到你的天菜而心跳加速、有人在你身旁吹氣讓你起雞皮疙瘩(希望你不要在公車上遇到)。

Pavlov 對狗做的研究不算複雜,你可以將這套流程用在你家的狗或貓身上。 首先,你必須要找出動物的 一項本能反應,比如狗看到肉會不自主流口水。別說狗了,人類也會如此,半夜看到滋滋作響的牛排與鹹香的鹽酥雞,你也會口水直流,這個反應我們再熟悉不過,但它卻是古典制約的基礎,簡單而直接。Pavlov 稱肉是非制約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而流口水是非制約反應(unconditioned response,UR)。

非制約(unconditioned)是指動物不用經過學習,近乎本能的意思。狗對肉產生流口水反應是天生就會有的反應表現,因此古典制約的第一個步驟是我們確定非制約刺激會產生非制約反應:

S1:非制約刺激 → 非制約反應

接著,再將非制約刺激與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us,NS)做重複配對聯結。只要是不會造成狗有特別反應的刺激都算是中性刺激物,像是 iphone、Gucci包、三上悠亞的寫真集(你家的狗應該不會有反應吧),但 Pavlov 沒這麼招搖,他使用鈴鐺。

Pavlov 在每次送上肉之前便開始搖鈴鐺,接著再端出肉。重複幾次之後,他發現只要搖鈴鐺,狗便會開始流口水。肉和鈴聲重複配對之後,狗似乎明白鈴聲總是伴隨肉一起出現,聽到鈴聲就像看到肉一樣,這時候鈴聲已經不再是中性刺激,而是轉變成制約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而制約刺激引起的流口水反應,則是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CR)。我們可以將這個過程整理成下面三個步驟:

S2:中性刺激 + 非制約刺激 → 非制約反應
S3:中性刺激變成制約刺激
S4:制約刺激 → 制約反應
也是就說,古典制約透過聯結給予中性刺激一層新的意義,也許現在你家的狗會對寫真集流口水了。Pavlov 的狗在以人為研究主體的心理學界變得相當出名,但古典制約的公關能力不只如此,它還讓一個嬰兒在心理學界打響名氣。

二十世紀初,Pavlov 的制約研究被介紹到美國,心理學家 Watson 讀完研究後相當感興趣,而且企圖比 Pavlov 還要大,他認為古典制約的原理也能應用在人類身上。

Watson 找來一個九個月大的嬰兒,化名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起初,他在小艾伯特面前擺出一些物體,像是大鼠、兔子、狼狗、猴子、日本惡鬼面具、燃燒的報紙等等,用來測驗小艾伯特對這些事物的反應。小艾伯特是沒見過世面的人,對這些東西自然沒什麼反應,至少不會害怕。

接著,Watson 把小艾伯特放到床墊上,要他跟大鼠玩,就在小艾伯特伸手要觸碰大鼠的時候, Watson 與助手趁機在後面用鐵鎚敲擊鐵棒發出巨大且刺耳的聲響,小艾伯特害怕地哭起來了。重複幾次上面的聯結流程,之後小艾伯特只要看到大鼠便會害怕地逃開,甚至一些毛絨絨的東西也會引起他的害怕。

這實驗當然被罵爆。但古典制約逐漸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讓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從人類的內在轉向外在環境對行為的影響,甚至演變成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學派潮流。

Note:

1. 古典制約的「古典」,很類似音樂上對古典樂的區分,因為出現時間較早,因此稱為古典。同時古典制約又叫作反應制約(respondent conditioning),從這個名稱可以知道古典制約是針對反應產生聯結的制約形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