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

智力(intelligence)

智力(intelligence)大概是除了名牌包與瑪莎拉蒂之外,最常被人拿來炫耀的東西。這個詞在心理學家的眼中代表一個人解決問題或適應環境的能力,雖然定義頗為籠統,但也說明智力這個詞相當難解釋。

其實舉凡與解決問題有關的基礎能力,都涵蓋在智力的範圍內,包括學習能力,記憶力,處理問題的速度、正確率與品質好不好,而且解決問題的品質還得依照不同文化而定,同一個問題在不同文化底下往往有不一樣的正確答案。

想想你身處農業社會,就算你能用電腦做出精美的投影片介紹水稻的品種與相關知識,似乎也無用武之地,這個社會要的是能夠種出大量農作物的人才,如果你懂得掘道引水的工程與發明新肥料的技術,肯定會在這個社會扶搖直上。

說一個人智力高,頭腦聰明,還不能滿足心理學家,因為這最後可能只淪為形容詞的貪食蛇大賽,一個超級無敵聰明的人比一個很聰明的人還要聰明。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智力測驗(intelligence test)是捕捉一個人智力的好方法,讓抽象的智力,變成客觀具體的數值。

不過智力測驗的分數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心理學家們也爭論不休。因為智力的內涵不一而足,因此心理學家們發展出各種理論來描述智力是什麼。心理學家 Charles Spearman 認為人類智力可以分成兩個因素,分別是一般性因素(general factor)與特殊性因素(special factor)。前者簡稱 G 因素,是智力的核心,也是決定一個人解決日常問題的能力。所以如果能用智力測驗捕捉一個人的 G 因素,就能測得這個人的智力高低。

不過,只用 G 因素就代表你的智力,可能你會很不服氣,因為你多才多藝,轉魔術方塊很快,能用兩種樂器演奏孟德爾頌的曲子,超級會認路,交過超多情人,這些能力難道不能說明你很聰明嗎?甚至你一定認識數學很差,但詩詞曲賦樣樣精通的同學。可見 G 因素在跨能力的解釋上不太理想。

你並不孤單,心理學家 Howard Gardner 認為人類的智力不該只侷限在 G 因素,而是至少由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身體動作、內省、人際智力等七種能力所組成,而且不排除還有更多。智力測驗的分數應該由這幾種能力綜合起來做判斷。

智力是個迷人的概念,他能用來解釋與預測一個人的行為,我們期待智力高(智力測驗的成績高)的學生在學校的課業成績名列前茅,未來出社會有個不錯的工作,坐領高薪。

大量的研究都指出,智力不見得能有效預測學生在學校的學業表現,因為這中間還有許多內外在因素干擾學生讀書,比起成績,學生有沒有毅力或熱誠等等的內在動機,反而是影響學生學業表現的關鍵因素。同時,學生有一顆聰明的頭腦,不表示環境允許使用它,如果學生出生在經濟條件很差的家庭,不一定有餘力能夠專心唸書。

人們常美化智力帶來的種種好處,似乎只要智力高學任何事都能輕而易舉。事實是,智力高的人確實學習與處理資訊比較快,但正常人只要花多一些時間,也能做到差不多的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