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3

認知(cognition)

認知(cognition)這個詞常被人們掛在嘴上,但很少有人能準確說出它的意義,因為它所包含的層面太廣,很難三言兩語說盡。

其實,人類對認知相當熟悉,幾乎與他人有互動的人,都知道認知的存在,只是人們會用更通俗白話的說法稱呼它,像是靈魂、心靈、內在等等。人類與他人互動時,都會預設對方有個心靈,甚至跟動物互動時我們也會如此,你會覺得你養的貓很聰明,講策略,誘騙你給牠罐頭或撫慰。

當心理學走向科學之初,雄心萬丈的心理學家曾企圖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的認知。那時,心理學家對認知這類的內在歷程,還沒有做出精緻的區分,只通稱為意識(consciousness)。

心理學家 Wundt 讓參與研究的人主動回報他們面對刺激時的內在變化,這是第一次有人嘗試用有系統的方式捕捉人類的意識,這個方法叫做內省法(introspection)。但認知過於抽象而難以捉摸,在行為主義(behaviorism)流行的年代,又被心理學家們淡忘。直到電腦發明,讓心理學家與相關的理論家,可以用電腦的訊息處理架構,具體模擬人類的認知。

心理學發展到現在,認知對心理學家來說指的就是心智處理(mental process)的過程,並用理論具體指出人類認知處理的細節,由刺激進入人類的認知系統到處理完畢後輸出,大致上可以拆解為數個部分:注意力、物體辨識、分類、知覺、心理表徵、記憶、語言、理解、判斷、推理、決策、問題解決、創造力。

以下我用你已排便不順一個月,決定去菜市場買蘋果為例(?),逐一說明認知歷程的內容:

注意力(attention):認知歷程的第一步,就是要注意到需要處理的刺激。現在你注意到攤販上堆滿紅紅圓圓的東西,你覺得這跟你要買的蘋果很像,於是你走進看得更仔細。

物體辨識(object recognition):你辨識出這些紅紅圓圓的東西,跟你腦中的蘋果概念一樣,於是你確認這就是你在找的蘋果。

知覺(perception):你看到這些蘋果的外觀,同時考慮到價格與老闆的介紹,你覺得這些蘋果的品質很不錯。

分類(category):你依照某些特性將看到的蘋果做分類,青蘋果、富士蘋果、加拉蘋果、上等蘋果、普通蘋果。

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這些蘋果的形象進入你的腦中。你在心中想像你把這些蘋果買回家的樣子,它們會被擺在哪裡,切開時的果肉流淌水分的畫面。

記憶(memory):記憶是認知歷程一大基礎,先前的幾個步驟都牽涉到記憶,你必須記得過去的資訊,才能在心中處理。

語言(language):語言也是認知歷程的一大基礎,當我們要理解與判斷外在環境的訊息時,通常會在心裡轉換成語言,比如你要理解老闆的介紹,就是在處理語言。

理解(understanding):當老闆介紹完,開始用推銷話術向你猛攻,你思考這些話術所要傳達的意思。

判斷(judgment):你理解老闆要傳達的意思,並且依照你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判斷老闆說的話是否合理。

推理(reasoning):你在判斷老闆說的話是否為真之後,便能夠推斷出老闆說這些話的用意或背後的意圖,也就是從現有資訊中推斷出新資訊的過程。

決策(decision-making):殺價一陣子過後,你判斷老闆沒有騙你。蘋果的價格在行情之內,你選擇在這個攤販買不去別家了。

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你最近排便不順,所以想要設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你想到可以多吃水果補充纖維,便來到市場買水果。

創造力(creation):對於排便不順的問題,你有許多方式可以解決,當你使用的方式越少見而且富有價值,這個方式便越有創意。比如用奇怪的方式跟老闆殺價:「可以算便祕的人便宜一點嗎?」

據說心理學的本意是研究靈魂的學科。心理學家從靈魂研究到認知,走了兩千多年,才發現人類的內在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處理過程,而且這個故事還沒有說完,因為認知歷程不如理論上那樣流暢,反而很容易受到許多因素所影響,比如你的動機(motivation)與情緒(emo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