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1

同化(assimilation)vs. 調適(accommodation)

雖然《舊約聖經》的《傳道書》提醒好奇心強的人類們: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不過,對少不經事的人來說,還真的不斷有超出我們預期的事發生,來洗禮我們的三觀。人類就是不停在世事不過爾爾與發現新世界的狀態中反覆交替。

心理學家 Piaget 認為人類就像好奇心強的探險家,利用五官和四肢探索世界,並透過知覺經驗,建立形成各式各樣的基模(schema)來解釋預測週遭環境,下次看到嬰兒在完手指,甚至把手指放到嘴裡吸吮時,要知道他們只是想了解自己的手指能受控到什麼程度。

這個大千世界有太多東西需要人類學習,在我們年少無知時,腦中的基模總是不夠用,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會用手上的基模,努力理解遇到的新經驗,Piaget 稱這個過程為同化(assimilation),如果順利這些新經驗也會變成你的心基模。回想你第一次見到狗與貓的場景,無論你先認識誰,你先認識的動物,會在你腦中形成基模,下次你在看到類似動物的時候,你會搬請腦中的基模來理解你看到的動物。

好比你先認識了狗,知道他毛茸茸的,有四隻腳、有尾巴、不時伸出舌頭還會發出汪汪聲,如果踢他一腳或拉牠尾巴,牠會回過頭來咬你,如果友善的撫摸,牠便會溫順地撒嬌。這些關於狗的基模常駐在你的腦中,幫助你預測狗的行為。

直到有天,你第一次看到貓,你會嘗試用狗的基模來解釋貓,起初還不錯,毛茸茸的、四隻腳、有尾巴。你甚至會拉著媽媽的裙角跟他說眼前有一隻狗,儘管你媽媽糾正你那是貓,你還是不太相信,有一天你發現貓不僅不會汪汪叫,你想靠近牠的時候,牠一下子鑽到車底,或跳到屋頂上。過去你認識的所有狗,沒有一隻會這樣。

漸漸你發現,你的基模不堪使用了,在這種情況下,你便開始調適(accommodation)你的基模結構,在腦中建立貓的基模,用以跟狗作區別。調適是當人類既有的基模結構,受到新經驗的衝擊,不能完全解釋或預測新經驗時,不得不對我們既有的基模做大幅度的調整。當調整完基模結構,世界的運行回到我們的理解範圍內。太陽底下又沒有什麼新鮮事了。

Piaget 認為人類適應環境的過程,就是不停地重複同化與調適的過程,當同化多於調適,便會進入到平衡(equilibration)狀態,而且當基模數量過多,彼此的關係複雜不清,人類也會不時來個內部大裝修,將現有的基模從新組織(organization)成自己便於理解的架構。每次進到平衡狀態,代表人類又建立更有效解釋世界的基模結構。隨著我們的經驗增長,見過許多世面,同化最終會遠多於調適,只有偶爾遇到意外之外的事件時,才需要稍作調整。

Note:

1. 調適也翻作調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