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2

化約主義(reductionism)

人心難測這類的話,都是在說人類心理與行為的複雜性。千百年來哲學家與心理學家試圖將人類心理或心靈的本質說清楚。背後有兩條可行的思路,一種是指出心理的功能是什麼,試著從功能了解心理存在的目的。就像我們看到新出的3C產品,會想了解它能拿來幹嘛用,如果了解它的功用,比較能了解產品是什麼。另一條思路,則是說明心理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像是我們看了3C產品使用什麼 CPU、面板跟線路,就能了解它的內容。

在心理學上,早期持後者觀點的心理學家稱為結構主義者(structuralism),他們將複雜難解的意識,拆解成幾個構成元素:意象、感受、感情。結構主義者雖然備受挑戰,但他們不孤單,以人類生理為研究重心的生理心理學家,與結構主義者有志一同,他們普遍認為,人類的心理狀態、行為等,與生理變化脫不了關係,所以再複雜心理現象,都能簡化,拆解成生理狀態的變化,比如情緒只是神經元之間的電流與化學物質的反應結果。

大量的研究發現,血清素這種神經傳導物質與人類的情緒很有關係,當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清素越多,人類的情緒越快樂,越正向。目前控制重度憂鬱症極端負向情緒的方法之一,是請個案吃下引發神經元回收腦中血清素的藥物,回收的結果能提升腦中的血清素的濃度。一旦能提升腦中的血清素,就能改善情緒低落的情況。當代的腦科學研究頗豐,儘管距離完全了解大腦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但生理學家與考科學家認為,人的想法、慾望與念頭,都與大腦表面的皮質運作運作有關。

這些研究都指出人類的千百種心理狀態與行為,可以利用生理機制來理解。也就是說,一個人理性斷線只是他腦中某種化學物質過多或過少,或是抑制攻擊衝動的腦區,沒有發揮正常的作用。

將人心簡化成生化物質的變化,在哲學上稱為化約主義(reductionism)。化約主義存在已久,自然科學家就曾企圖找出物理化學的基本原理,來解釋宇宙的運行。不過,一些哲學家頗不認同,認為將複雜的世界簡化,本身就會省略許多細節,也許這些細節是了解世界的關鍵。回到心理學的領域來看,人類的意識與各項心理經驗如果都只是物理與化學物質在作用,同樣會令人無法認同。

比如愛這種感受,難道只是一些化學物質在作用?而不是兩個相契的心理感受到彼此?除此之外,一些高級的心理狀態,像是意識或主觀心理經驗所具體對應到的物質為何?至少目前的研究而來說,我們還未找到單純決定於人類意識經驗的生理物質,所以人類的心理經驗,很可能不只有一些基本的生化物質在作用。

這種簡化人心的看法,雖然簡潔有力好理解,甚至可以直接觀察到具體的物質,而不是空口說白話,但也讓生理心理學受到批評。反對方的聲音,分別是湧現論(emergentism)與碎片主義(fragmentalism)。

湧現論主張基本物質彼此組織的過程,會產生出物質單獨作用以外的效果,也許人類的意識就是生化物質交互作用的產物,所以直到現在,我們才找不到與意識經驗直接對應的基礎物質。如果我們只研究基本物質,便會忽略物質交織之後所浮現(湧現)的結果。碎片主義則是對化約理論的揶揄,他們認為,要理解人心,該用整體的觀點來了解,人心不可以拆解,拆解所獲得的知識,只是斷片,忽略許多細節,並不符合現實。

直到現在化約主義仍然困擾的生理心理學家。只能說,簡化是了解人心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同時,只使用生理學的解度來理解人心會讓部分的人感到不安,他們相信人類的心靈不只如此,而是遠超過基本物質的存在。

Note:

1. 化約主義,又叫做簡化論、還原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