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辦?我都沒有念書耶!」這句國中小學生考試前常會出現的話,聽起來相當耳熟,之後的發展我們也很熟悉,就是口口聲聲說沒念書的同學,領到相當高分的考卷。以前,我以為這是同學們之間的小心機,之後才了解,這些同學有可能不是為了讓敵人輕敵所設下的迷陣,而是在自我保護才脫口而出。
人類是極其玻璃心的生物,表面上看起來相當堅強,一副無所謂,背地卻想盡辦法不讓自己的自尊心受傷,為了保護自尊,人類願意做出許多意想不到的行為。如果面對注定失敗的任務,人類會設法減少失敗後難過的感受,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找藉口。
我們會看到有些人在重要的賽事、考試或任務之前,不乖乖準備,反而放縱自己:喝酒、大吃大喝、打電動做各種耍廢的事。如此一來,面對必定失敗的結果能有個好理由來推託。心理學家 Edward Jones 和 Steven Berglas 稱這樣的過程為自我設障(self-handicapping)。
Jones 和 Berglas 在一個經典研究中,將參與者分成兩組,並且分別請他們完成不同程度的測驗。一組很簡單,一組很難到只能靠丟銅板來做答。測驗後,心理學家刻意告訴兩組人的表現都很好,這時,考難題的參與者會將自己的好表現歸功於運氣。不過,研究還沒結束,心理學家這時告訴參與者,剛才的測驗那只是熱身的模擬考,接著才是正式測驗。而且告訴參與者,這裡有兩種藥丸,一種能提升腦力增進表現,一種會影響腦力降低表現。他們可以選一種吃。結果,先前考難題的參與者大多會選擇降低表現的藥丸。
心理學家認為,這個研究能表現人類預先為自己設下阻礙,來避免後續失敗的影響。阻礙雖然增加完成任務的難度,但失敗了,卻有個藉口能找;而且成功了,還是能證明自己能力很好。算來算去真是一樁穩賺不賠的生意。
學者認為自我設障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行為刻意擺爛,一種是提前宣稱自己能力不足或做得不好。然而,兩者背後的原理都是改變歸因的方向,減少任務失敗時對自尊的威脅。人類對於一件事情的結果,通常可以採用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來解釋。內在歸因從人的能力、智力或性格上尋找解釋;外在歸因則透過運氣、外在不可抗拒的因素來做解釋。如果任務失敗的原因來自於一個人的能力或智力等穩定的因素,會對人的自尊造成很大的打擊,通常人不願意承受。
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自尊有很高的機會受到威脅時,人類就傾向設立一個外在歸因來為任務失敗提前尋找理由,好比今天球賽的表現很差,不是我的球技爛,而是我昨晚去夜店玩到通霄,精神不濟。這種刻意不出全力的態度,會讓你的對手恨得牙癢癢,因為他知道就勝過你,也不能代表什麼,而且勝之不武。
自我設障不只能保護自尊,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還是公關的必修課,它能協助人類管理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就算表現很差,也不至於讓人看扁覺得能力低落。人在用盡全力還是做不好的時候,確實會讓人難過。因此,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坦承自己盡了全力,因為承認了還表現失敗,會對自尊造成更大的打擊,而選擇自我設障,得過且過。
然而,長期用自我設障來逃避面對自我,只會讓人無法認清自己的能力,永遠沒有長進。健康的自尊應該是對自己有真實的認識,而做出合理的評估。
Note:
1. 自我設障,也翻成自我妨礙、自我殘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