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大概是大家常見的醫生中,最不討人喜歡的類型。他們常拿尖錐的鐵器在我們嘴裡鑽來鑽去,引發各種疼痛。每次走進牙科診所,都要繃緊神經,提心吊膽。直覺上,痛覺是很多人最不愛的感覺,然而,痛覺卻有相當重要的生理意義,它能告訴大腦身體目前哪裡出了狀況,是身體防禦與因應危險的機制。
疼痛起於外部物體刺激皮膚表面或深層的痛覺受器,這些神經將訊號一路傳到脊椎,再到腦幹、視丘,最後到大腦皮質,我們因此感受到痛覺經驗。上面說的,是痛覺神經傳導路徑,所以真正感知痛的部位,是我們的大腦,而不是傷口。這也是神經科學家判斷生物體有沒有感覺到疼痛的依據。
一般而言,我們都認為痛覺跟生理上有很強的關聯,可是痛覺的強度和刺激的強度不一定成正比,因為人類的認知、情緒、甚至過去的經驗,與接受刺激當下的狀況,都可能影響疼痛的感知。
加上,不是所有痛覺訊息都會順利傳送到大腦。心理學家 Ronald Melzack 和 Patrick Wall,提出閘門控制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 of pain)來說明這類現象。他們認為脊椎背角(dorsal horn)的神經系統有一些類似閘門的機制,平時這些閘門關閉,阻擋無關緊要的訊息。當痛覺訊息經由疼痛路徑傳到脊椎時,神經能依據不同狀況與條件來決定要不要打開閘門,如此控制痛覺訊號進出大腦,影響大腦感覺疼痛的程度。
研究發現這些閘門受到許多因素影響。除了原本的生理狀態,一個人的情緒與認知,都可能改變閘門的開關。比如當人感到憂鬱、焦慮或壓力時,閘門容易更打開。因為這些閘門本來就是幫助人類因應危險,所以當我們感到緊張焦慮時,等同於告訴身體現在處於危險狀態,身體自然會變得比較敏感,一點點痛覺都要放行通過,及早做出因應。
除此之外,身體會依照過去的經驗,判斷這波疼痛是否對身體有害,才決定要不要放行通過,如果身體判斷情況相當嚴重,就會打開閘門通知身體。當我們留意傷口,投入更多注意力時,也會讓閘門打開感到更疼痛。相反的,放鬆或分散注意力,就如同回到正常狀態,放下緊戒,則會讓閘門關閉。
閘門控制理論認為人類感覺到疼痛的關鍵機制,在於脊椎的閘門要不要放行,而閘門同時受到生理狀態還有心理因素所影響。跳脫以往我們認為痛覺是由單一因素的引發,這也說明疼痛是一種複合而複雜的感覺,常隨著不同的狀態而變動。
這麼說來,脊椎裡的閘門頗不受控,我們似乎無法主動控制它們,難道我們只能仰賴嗎啡或止痛劑來主動減緩疼痛嗎?這麼說倒也不是,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方法來影響閘門,而且我們早已習以為常。
受傷時揉揉傷口或者小時候受傷,爸媽會幫你呼呼,這些行為都能促進閘門關閉,有效抑制疼痛。最早應用閘門關閉原理的人恐怕是中醫師,中醫裡的針灸就是利用類似控制閘門的方式來減緩疼痛。
分心也是一種好用的止痛策略,想想那些要幫你打針抽血的護理師,通常在針頭要接觸皮膚前的那一刻,都會跟出一句經典的臺詞:「深呼吸」。深呼系能否有效止痛尚未可知,但讓人暫時把注意力從打針上轉移到呼吸的動作,達到分心的效果卻是淺而易見。
現在你知道引發痛覺的因素有很多,疼痛的感知也深具個體差異,有些人比較耐痛,可能是他對痛覺較不敏感,也可能是他比較不在意痛覺。而且不是所有疼痛都令人討厭,有些輕微的疼痛反而會產生快感,問問愛吃辣的人就知道,他們吃辣是在追求痛覺所引發的快樂,或者有惡趣味的人,會利用疼痛來紓壓。對,我說的就是喜歡有人拿鞭子與皮打抽打自己的那些人。
Note:
1. 閘門控制理論,又稱為閘門控制機制、門閥控制理論、通道控制理論或痛覺閘門控制理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