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正準備找新工作的上班族或要申請學校的學生,這篇文章對你來說應該還滿有爆點的,因為我將揭一下面試官的老底。
傳統的面試流程,就是你面前會坐一排的面試官,讀著你的履歷,並問你幾個官樣問題,頂多有時候會有些毫無相干的延伸與閒聊。整個流程用不到半個小時,卻能決定你往後幾年的命運。這類面試的機制頗為神秘,即使你的條件符合工作需求,最後仍有可能不被錄取。
別太難過,這有只是你沒有掌握面試官評估的心理。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對他人形成印象的過程,不是依照加法的機制運作,我們不是像算數學一樣,對某個人的優缺點加加減減,最後統整得到一個總分,再依照分數形成印象。我們會用第一印象或一個最突出的特徵作為基準點,再去詮釋一個人剩下的特徵。
心理學家 Edward Thorndike 最早提出這個現象,並稱為月暈效應(halo effect)。月暈效應指出,人類對他人形成印象時,有以偏概全的特性,是從局部的特徵,逐漸擴展到其他特徵。Thorndike 用月暈做比喻,是取自宗教人物背後常見的光暈,讓這些人物看起來更加神聖。
念書的時候,老師常指定成績好的學生當班長或參加各種比賽,認為成績好的學生在品行或其他行為上同樣表現優異,但事實可能正好相反,成績好的學生在其他方面不見得一定比較優異。
顯然,月暈效應讓人所形成的印象並不客觀,而有很多的主觀成分,所以它是一種認知偏誤或知覺扭曲。但是,反過善用月暈效應能讓你在面試場合大加分。面試官通常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與精力,鉅細靡遺地了解你的背景跟經歷,他們會使用你一項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像是高學歷、美貌或獨門的專長來快速理解你。
如果你是名校出生,那麼面試官可能會認為你在解決問題、創造力與人際關係上應該也表現不錯,意思是說他在沒有完全了解你情況下,就對你形成不錯的印象,這些印象甚至超出你真正的能力。
你可能心想,OK,我沒有名校的背景,那我只參加單純以考試分勝負的工作總可以了吧?可別以為月暈效應只會出現在面對面的訪問面試,老師改考卷同樣難免受到影響。
在改申論題的時候,如果學生在考卷前段的題目回答得很差,甚至亂答,會讓閱卷老師主觀認定這個學生的程度低下,態度不良,總之,腦袋裡沒什麼東西。儘管在後半部的題目學生認真回答,老師可能因為主觀的偏好,提高給分標準,而給學生較低的分數。
而且月暈效應範圍所及,不只面試考試這麼簡單,舉凡行銷、教育、愛情等人際關係都會受到月暈效應的影響。兩個相同內容物的東西,一個外表包裝精緻,一個平淡無奇,消費者傾購買包裝精緻的商品,就算要花比較多錢仍然如此,因為包裝精緻讓人直覺想到內裝物的品質應該也很棒。
各大廠牌自然深知這點,所以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找來名人或外表好看的人來代言拍廣告,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好印象,企圖讓良好的品牌形象,外溢到對商品的印象。
心理學家 Richard Nisbett 和 Timothy DeCamp Wilson 想驗證月暈效應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他們招募大學生作為參與者,並且分成兩組。每一組各看兩部教學影片,其實這兩部影片裡面的老師都是同一個人,只是在影片一操著英國腔,影片二操著愛爾蘭腔。
兩組參與者看到的教課內容完全一樣,只是一組的影片裡的老師說話很溫暖,一組說話很冷漠。事後,研究者請參與者幫影片裡的老師打分數。平均來說,看到溫暖老師影片的參與者,比較喜歡老師,給老師比較高分。這看起來相當理所當然。
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學生喜歡老師的話,同時也會覺得老師的其他特徵很棒,像是老師的外型、說話習慣甚至是口音。所以,人類在知覺他人的客觀特徵時,常帶有主觀的感受。只要有某個特徵好,剩下的特徵也會連帶加分。
月暈效應的運作原理跟人類的知覺與認知機制有關。人類偏好用少量的特徵,來類推他人的整體印象,是因為這麼做,能減少認知負荷,能偷懶則偷懶,畢竟大腦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儘管只覺察到局部與少量特徵,人類仍會用腦中相關的知識,比如刻板印象來腦補,形成整體的知覺。
人類覺察外界刺激的時候,傾向用整體的方式來理解,像是你看蘋果的時候,不會只看到圓圓的輪廓,紅色,光線在果皮的反射光,而是用整體的角度來知覺蘋果。所以你看到的是一顆完整的蘋果,而非局部。這個原理也適用在人類的其他形成他人的印象上。加上我們回憶的表現,容易受到初始效應的影響,傾向只記得一開始接受到的少量特徵,當我們要回想他人的印象容易提取一開始接收到的特徵。
除此之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推敲他人特徵時,是依循內隱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的預測,這個理論認為人類某些特質與行為有高度相關。比如溫柔、有耐性跟孝順這三個特質描述應該是同一組的特徵,因為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很孝順,但缺乏耐性,所以當我們知道某人有耐性,即便對方沒有言明,我們也會順理成章推論對方應該是個溫柔或孝順的人。
現在,我們知道月暈效應運作的機制,希望下次面試時不要再受其害,那麼要如何避免月暈效應呢?不只是你,連你的主管也不希望自己單憑毫無根據的印象,就把不適當的人選,招募進公司釀成災難。要改善月暈效應可以從面試的一些流程調整起。
整場面試中,面試官最好不要知道應徵者的姓名與性別,甚至連臉也別看不到,一切以能力做判斷標準,把造成月暈效應的因素降低。面試的問題要事先擬定好,題目的內容涉及的層面要夠廣,並且盡可能提升題目數,才能有效減少個別項目對面試結果的干擾。每位應徵者應該要被問相同的問題,並且用同一套標準計分。
面試時間要盡可能拉長。當時間加長,就有更多機會認識應徵者不同的面向,可以的話,最好增加面試官的人數,還可以找幾位沒有利害關係的第三方人士來協助面試,這些都能有效減少主觀印象對面試結果的影響。
雖然,我們不是天天投履歷換工作,也不是在人力資源部門就任的員工,但熟悉改善月暈效應的基本原則,能有效降低我們在受到主觀印象的干擾,減少對他人的成見。
Note:
1. 月暈效應,又稱為光環效應,暈輪效應與成見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