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

偏見(prejudice)

你現在正坐在捷運的座位上。到站,座位變空,一批新的乘客進來,現在你旁邊坐了一位新乘客。請你想一想,下面列的這些人當中,哪些作你隔壁的乘客,會讓你想要挪動屁股,換到別的座位上,甚至乾脆起身站著?雙條手臂滿是刺青的人、抱著小孩的女性、胖子、穿搭技巧很差的人、穿袈裟的和尚、美女。

其實,無論你選擇誰,都可能是受到偏見影響的結果。

心理學家認為,偏見是人們基於一個人所屬的團體、類別,而產生的情感與態度,通常是負向的,而且帶有敵意。我們對特定的團體與社會類別,多少都有刻板印象(stereotype),當我們對特定團體懷有負面刻板印象時,只要接觸到這個團體的成員,就會不自主對他產生負向的感受,儘管我們對這個人了解不深。

偏見的本意來自於預先判斷(prejudge)這個字。我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對了解不深的人,產生強烈到近乎不合理的的感情,而且常常影響判斷。更糟的不只如此,性別、信仰、社會階級、年齡、宗教、種族,應有盡有,只要你能對人分類,就幾乎能找到對應的偏見。

社會大眾常對肥胖的人有偏見,覺得他們又懶又貪吃,自制力不佳,相當不討喜。研究指出,肥胖的人求職成功率確實較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大家對肥胖的人普遍沒有好感。就算對方身懷絕技,我們也沒有機會知道。除了胖子,我們對理當伸出援手的窮人與弱勢族群,也沒有友善到哪裡去。

偏見讓我們少了和他人認識接觸的機會,在相遇第一眼就把彼此隔開。都說人是群居動物,耐不住孤單寂寞,就這樣提前預判他人的好壞,不是有害交流嗎?

心理學家 Donald Campbell 的現實衝突理論(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認為,人類群體間存有利害衝突,彼此需要競爭有限的真實資源,所以對於非我族類的外團體成員,自然不會太友善,有時甚至伴隨歧視、差別待遇之類的負面行為,將資源優先分配內團體的成員。

Walter Stephan 和 Cookie Stephan 更悲觀了,他們提出的整合威脅理論(integrated threat theory)認為團體無論大小,只要知覺到來自外團體的威脅,不管資源是不是真的有限,都會對外團提產生偏見。這大多來自於群體間不同價值觀與世界觀的衝突,威脅到團體成員的身分認同,不同政黨與種族的仇視多源自於此。

顯然,沒有互動就先預設他人的立場有失公允,而且不夠客觀理性。心理學家發現,當我們對他人懷有偏見時,若能平心靜氣正常和對方相處互動,長久下來,能有效降低偏見。人在互動的過程中,會漸漸發現對方與自己想的不一樣,也有手腳俐落,動作勤快的胖子。當打破既定印象之後,人們就容易放下偏見。

內外團體之間的頻繁接觸,能有效降低偏見,是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的核心,雖然還停留在假說的階段,卻是近期心理學家研究降低偏見的重點,已應用在很多地方。偏見來自於人們對彼此的誤解,隨著了解越多,誤解便會減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