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翰是個 3C 狂,他會比較最新的電腦、手機、音響、耳機跟相機。起初他只是想買得超值,不想花了上萬塊還買到效能很差的爛貨,想不到現在以此業,當起 3C Youtuber,專門開箱評鑑新的 3C 產品。
有次朋友要買手機,找柏翰諮詢。他摸出自己口袋裡的手機,開始細數每項功能的好壞。朋友聽得一頭霧水,於是柏翰下了一個簡單的結論:「不要買蘋果手機」,理由很好懂,因為蘋果手機的效能表現沒有特別突出。
之後吃飯,朋友拿出新買的蘋果手機,柏翰看了很生氣,除了氣自己白費唇舌,還懷疑朋友沒有帶腦去買手機。
心理學家用態度(attitude)表達一個人對事物的評價,帶有認知與情感(affect)的成分。態度通常牽涉到一個態度對象(attitude object),它可以是人事物,甚至是你自己。人類經由經驗或學習,逐漸對特定事物形成態度,所以有時候你只是「聽說」,也會對某人形成好惡。
如果你給蘋果手機好的、正面的評價,那你對蘋果手機就持有正向態度(positive attitude),反之就是負面態度(negative attitude)。心理學家對人類的態度相當感興趣,因為態度似乎可以預測一個人的行為,並且用正負向來指出態度預測何種類型的行為。
儘管許多研究都指出態度不見得能預測行為,但這個信念仍舊對深植在我們心裡。比如我們普遍認為對某政黨有正面態度的人,更可能在投票日當天出門投票給該政黨推選出來的候選人。所以如果能讓一個人形成新的態度,甚至改變既有的態度,就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這就是廣告商在做的事,他們用圖文訊息在電視、臉書或 Youtube 上轟炸,影響閱聽人的態度。好讓你下次看到蘋果跟三星的手機時,即使蘋果的性價比較低,你還是會因為對蘋果的感情(腦波弱),而買蘋果手機。
有時候甚至不用廣告商動手,我們就會自己說服自己。一個人在態度不明確的時候,可能會透過去的行為,來確認態度;或者因為過去的選擇而改變態度。
心理學家 Jeck Brehm 要女性參與者對烤麵包機、咖啡壺、隨身收音機、計時器等八樣用品做評價排序。接著心理學家故意選出兩樣最具吸引力的物品要參與者選擇(讓參與者很糾結),表示為了感謝參與者參與研究,他選擇的物品會直接送給他。參與者在拿到物品之後,心理學家要參與者再次對這八樣物品作評價的排序。結果發現參與者在選擇之後,會提升自己所選擇的物品評價,並且降低沒有選擇物品的評價。
在心理學上,改變他人態度的過程叫做說服(persuasion),業務員若精通說服技巧,他會是年底表揚大會上常常上台領獎的人,而柏翰顯然無法上台,只提供手機處理器的優異效能或鏡頭的解像能力,不見得能打動每一個人,如果人類是純然理性的動物,他們會接受柏翰的建議,但現實是,人不是理性的動物,在理性的因素之外,影響一個人買手機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對一個品牌的態度或品牌許諾的質感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