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5

想要(wanting)vs. 喜歡(liking)

現在,假裝你在換桌聯誼,或任何可能被人身家調查的場合上。有個人問你週末的時候你想要(wanting)做些什麼。這時,你會怎麼回答?在家把 Netflix 上還沒看完的韓綜追完。爬山。露營烤肉。找間 bar 喝茫。去烏石港衝浪浮淺。好的,無論你的回答是什麼,請你列下來。

接者,對方又問你,周末時你喜歡(liking)做什麼?你本來打算回答,但細想一下,深覺彼此是不是陷入尬聊了。這個問題跟上個問題不是差不多的意思嗎?基於禮貌,你可能會稍微重複了一下你剛才的回答,但心裡覺得莫名其妙。

別覺得對方很怪,一直以來,心理學家跟生理學家跟你差不多,都認為人類說想要做一件事或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意同於喜歡,也就是你可以把上個句子的「想要」換成「喜歡」。我們從各種生活經驗中,學習到哪些事物對我們有較強的誘因凸顯性(incentive salience),誘因凸顯性有好有壞,如果一個會帶來愉悅的體驗,人類在後續就像毀接近它。就像一個人說他消夜想吃鹹酥雞,一定程度上他也是喜歡吃鹹酥雞的(有誰不喜歡?)。就是喜歡才想吃嘛,不是很合理嗎!

心理學家們甚至可以舉出大量的證據來說明,大腦中掌管享樂的酬賞系統(reward system),在我們想吃鹽酥雞跟正在吃鹽酥雞時,都會釋放化學物質多巴胺(dopamine)。

然而,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Kent Berridge ,認為「想要」與「喜歡」有所不同,區別兩者的關鍵在於時機與生理基礎。想要是對愉悅經驗的預期,這時行為還沒有發生,只是這種期待感會產生渴望,讓人想採取相關的行動(半夜跑去炸物攤的衝動);而喜歡則是體驗到愉悅感當下的狀態。

Berridge 破壞老鼠大腦中酬賞系統,來看看老鼠的反應,依照過去的觀念,大腦無法產生多巴胺的老鼠,不會有想吃甜食的衝動也不會喜歡吃甜食。研究結果發現老鼠雖然不會主動去吃甜食,顯示他們確實不想要吃,但如果牠們因緣際會吃到甜食,可以透過牠們舔唇回味與享受的表情得知,牠們仍舊喜歡甜食,沉浸在甜食帶來的愉悅感。

所以想要與喜歡的生理基礎是不同的,想要與酬賞系統比較有關,而喜歡則受別種生理機制所影響。知道兩者的相對關係後,Berridge 做了一個更令人感到違和的實驗,他要老鼠接觸一根帶電的鐵棒,幾次接觸之後,老鼠會離鐵棒遠遠的。

可是,當 Berridge 操作老鼠的酬賞系統之後,老鼠會做出一個矛盾的行為,就是即使知道接近鐵棒會被電,仍不斷靠近鐵棒,對它又嗅又舔,被電完之後,又跑回來。所以享樂大略可以拆解成兩個階段,我們基於過去的經驗,對特定的愉悅感產生預期,因此有想要的感覺,接著我們採取行動,獲取能產生愉悅感的刺激後,體驗到愉悅。

一般來說,這兩個階段銜接正常,一路暢通,但對毒品、菸酒成癮的人來說卻不是如此。 Berridge 和 Terry Robinson 的刺激敏感化理論(incentive sensitization theory)認為,毒品與菸酒傷害他們腦中的酬賞系統,讓相關的神經過於敏感,只要他們稍稍接觸誘發渴望的刺激,像是粉末、針頭、藥味,酬賞系統都會小題大作,變得相當想要吸食毒品,儘管長久吸食毒品之後的耐藥性,吸食過後不見得會讓他們多快樂。失控的酬賞系統會持續數年至終生,有些人戒毒之後,又耐不住癮頭,部分與此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