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9

潛在學習(latent learning)

我們家去年收留一隻野貓,牠很聰明,即使偷跑出門遛達,不管多遠,還是懂得自己回家,有時我和家人覺得牠的行為比較像狗,甚至想訓練牠玩你丟我撿的把戲。假如你今天真的有一隻狗,你要訓練他撿回你拋出的東西回來,常見的方式是當牠把東西咬回來時,餵牠喜歡吃牠的東西,摸摸並讚美牠。狗不笨,牠們懂你在獎勵牠。下次你拋東西出去,牠便會奮力向前衝。

相同的教學原理,補習班還用在學生身上。當學生考了好成績,補習班會提供禮物、獎學金,準備盛大的頒獎典禮,滿足學生的榮譽感,這些都會鼓勵學生,繼續埋頭苦讀,力求下次考到好成績。

過去有一段時間,心理學家深信制約的學習原理包括古典制約操作制約,深深影響動物的所有學習行為。他們認為,想要人類學習某個行為,必須提供適當的刺激或誘因,沒有這些做適當的引導,人類看不出好處,便沒有動機學會。

然而, 心理學家 Edward Tolman,可能覺得人類不會現實,總是斤斤計較行為的結果。他認為人類學習的過程,不一定需要受到刺激或誘因(精確的名稱叫做增強物)的激發,這跟當時心理學界的主流聲音背道而馳。

Tolman 養了一些老鼠作為研究對象,要牠們走相同的迷宮。這些老鼠總共分成三組,第一組是單純走迷宮,老鼠東摸摸西聞聞,平均而言,都花了一點時間才走出迷宮。第二組老鼠面對的環境比較優渥,Tolman 在迷宮的終點擺了一塊起司,你知道的,用來獎勵辛苦翻山越嶺的老鼠。幾天下來,第一組的老鼠成長的速度有限,他們還是得花許多時間才能走出迷宮,而領有獎勵的老鼠,則越走越快,學習狀況良好。

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合情合理,就像領到獎學金的學生,突然愛上讀書這檔事,回家廢寢忘食地拼命用功。拿到起司的老鼠也會努力學習更快迷宮,巴不得在下一個轉角就看到自己喜歡的起司;而沒有激勵的老鼠則沒什麼動機。

神奇的是,第三組老鼠可說是前兩組的綜合版。一開始 Tolman 讓這組老鼠單純只走迷宮,可以想見,表現不會太好,彷彿第一組老鼠的翻版。但是,中間幾次嘗試,Tolman 在終點放起司,想不到這些老鼠進步神速,先前辛苦走過的路其實都沒有白費,成為往後進步的基礎。 Tolman 認為老鼠一開始走迷宮雖然沒有獲得獎勵,但是他的大腦可沒閒著,而是把這些經驗記下來,在腦中形成心智地圖(cognitive map),引導老鼠走迷宮。所以,動物一定要獲得獎勵才會事情嗎?不見得。

Tolman 找出動物學習的重要拼圖,他稱這種學習方式為潛在學習(latent learning),泛指那些沒有經過刺激或連結的學習過程,這類學習方式顯示動物的想法,預期與想像等認知因素,在學習的過程也參與其中。想想有些學生,就算不拿獎學金,沒有增強物,他們哪天想開(或想不開)就開始念書。所以我們可以憑空學會許多事,並不用事事都需要依靠學習的結果,來影響我們學習的成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