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8

假記憶(false memory)

幾乎每對情侶或夫妻都受過翻舊帳的禍害。有時翻舊帳就像單口相聲,一個人詳記過去發生的事,而對方居然不買帳,認為根本沒發生過。究竟是對方在裝傻,還是翻舊帳的人在無理取鬧?

心理學家可能不會同意,用自己的記憶做為指控他人的素材。記憶雖然是相當難研究的主題,但研究發現,人類常受外在訊息引導或有意的動機,而產生假記憶(false memory)。假記憶是指一個人回憶起不曾發生過的事件,或記憶的內容與實際發生的事件有明顯的落差。

人類的記憶其實不太可靠,我們想起事件的過程,是用現有的素材,依據常理與邏輯,拼湊出內容,而非像錄影機一樣的完整無缺地錄放,偏偏人類又是善於尋找理由的生物,只要有素材,人類就能偏出合理的記憶。如同在大海中撈取浮木,只要撈到,就能以浮木為基點,逐漸拼湊出整塊大陸。

心理學家 Elizabeth Loftus 和 John Palmer 讓參與者觀看兩輛車相撞的影片,再將參與者分成五組,分別使用不同的動詞描述影片中兩輛車對撞的情形。比如:「剛才的影片中,兩輛車相撞的時候,你覺得兩台車的車速有多快?」其他組別的動詞分別是:撞得稀巴爛、相撞、撞在一起、撞到與接觸。接著再參與者回想影片的內容後,評估兩輛車相撞時的時速。

結果發現,參與者讀到的動詞越嚴重,平均而言,評估兩輛車相撞時的速度越快。讀到兩輛車撞得稀巴爛的組別,會認為車子的時速大約是 64 公里,而讀到兩輛車接觸的組別,則認為時速大約是 54 公里。而且,一個星期過後,Loftus 和 Palmer 再把相同的參與者找回來,請他們回想並描述車禍影片中的慘況,動詞的嚴重性仍然會參與者的回憶內容,讀到越嚴重的動詞,參與者會將車禍現場描述得越慘烈,玻璃碎滿地,車頭凹陷等等。

人類很容易受到訊息的引導與暗示,將訊息做為編寫回憶的參考,進而改變記憶的內容。當參與者看到題目說兩輛車撞得稀巴爛,腦中自然會冒出地上散佈玻璃碎片的畫面,一切入情入理。這給心理學家很大的啟示,同時也讓研究粉飾記憶的大前輩 Sigmund Freud 顏面無光。

Freud 的心理分析理論認為,人類有部分的記憶,會引發焦慮,因此人類會將這些記憶,壓抑到潛意識當中,使自己不再想起,假裝一切安好。雖然記不得,但焦慮的記憶會在無形之中,干擾人類的言行舉止與心理狀態。而心理分析的治療過程中,可以使個案想起焦慮的記憶,帶到意識層面,直視自己不敢面對的問題。

不過近期的記憶理論,認為個案不是想起受壓抑的記憶,而是受到心理分析師在治療過程中的引導,而創造出假記憶,並自以為想起過去忘掉的經驗。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催眠,那些宣稱能夠讓你想起前世今生或十年看見外星人的催眠師,可能只是善於製造假記憶的高手而已。

除了受到引導,人類也會搞錯記憶的來源,把記憶打亂,牛頭亂接馬嘴。甚至只為了符合情境的要求或假前提,因此產生假記憶。心理學家 Daniel Schacter 還出了一本書,大書大書記憶失靈的七項罪責。下次你聽到別人說:「我記得」或用自己的記憶為某件事背書時,記得拉起警報,想想對方說的可不可能是假記憶,對記憶的正確性過度自信。

現在每輛汽車與機車騎士的安全帽上,都配有行車紀錄器,人類已學會謙虛,自認頭腦不及電腦靈光。尋找目擊證人當為決定性證據的時代已經過去,有錄像才有真相。期勉未來能夠推出情侶相處的記錄器,日後吵架時,就能翻出來對證,免得被罵得無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