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對催眠(hypnosis)這個字有印象以來,它就好像跟電視上的魔術表演脫不了關係。眼看著催眠師對來賓下達指令或著拿一顆球在被催眠的人面前擺盪,不用一會,被催眠的人昏昏欲睡,最後當眾睡著,有些被催眠的人甚至隨著催眠師的指令開始做一奇怪的動作。
其實,在電視節目上看到的催眠,大多是具有表演性質,通常來賓與催眠師串通過的,電視上頭能看見真實的催眠的案例,其實只是少數。
催眠不是騙術,它曾是止痛跟探索潛意識的方法之一,只是心理學家認為催眠成功需要滿足一些嚴格的條件。首先,執行催眠的人必須要專業的催眠師,能給予被催眠者有效的暗示(suggestion),不是只要單純會說:「你覺得現在很放鬆」或「你的眼前有一道亮光」如此而已,催眠師還要懂快速與被催眠者建立信任關係,同時他能善用言語與環境,影響被催眠者,包括暗示的內容、語速、語調都會影響催眠的效果。
同時,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被催眠,被催眠者必須要信任催眠師,或起碼要相信催眠,並有高度專注力與想像力,能夠接受引導,想像出暗示的內容。如果打從心底不相信催眠,或抱持踢館拆台的心情,也無法被催眠。所以催眠不像節目上演的那麼神祕或可怕,彷彿可以操控人心。
催眠成功後,人會進入催眠(hypnosis)狀態,這是一種介於意識清醒與睡眠狀態之間的非意識狀態,這個時候的人很容易受到他人暗示,但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催眠僅止於改變一個人的感覺與知覺,比如覺得想睡覺,或手很溫暖之類,要到改變思考與行為則相當少見,有些甚至是騙局。
催眠起初不是出現在電視的綜藝節目上,而是出現在診間。對催眠推廣有佳的人是 Freud 。Freud 認為人的潛意識會在意識薄弱的時候展現出來,因此他向前輩學習催眠,並用來探索病患的潛意識。後來發現成效不彰,因為不是人人都可以被催眠,才轉為採改解夢與自由聯想的方式探索潛意識。也有不少醫生拿催眠法拿來止痛或治療一些疾病,雖然人們對催眠有許多迷思與想像,但催眠確實具有療效,至少能來拿止痛、減緩壓力,還能減肥。
一些理論認為催眠是善用選擇性注意,將人的意識與意義力引導到身體的某個特徵上,或者引導到催眠師的暗示上。我很常看電影,有時候看幕後花絮採訪演員時,他們會說很投入某個角色或無法離開某個角色,即使下戲,還以為自己是那個角色。演員的專業,是依照劇本中角色的人物設定加上演員的想像力,用對白與動作將角色演出來。
有些學者認為催眠就很像演員演出劇本上的指令,被催眠的人有一部分很可能就是進入演員的狀態,他們收到催眠師的暗示,就演員拿到劇本,善用自己的想像力,將指令演出來。
心理學家 Ernest Hilgard 則認為,催眠狀態有別於一般的意識狀態。進入催眠狀態會讓人的意識分離(divided-consciousness),產生兩種意識狀態:一個是催眠師給的暗示,一個是被催眠者的真實的感受。真實的感受,在催眠狀態時像個路人站在一旁,觀察自己被催眠的狀態。
聽起來很玄,但 Ernest Hilgard 也不是隨便說說,他給受催眠的人沖淋冰水,過程中,沒有人提到水很冰或冰到很不舒服的反應,顯然他們感覺與知覺正受到催眠得引導,無法發揮正常作用,體驗不到冰水刺骨,接著 Ernest Hilgard 再詢問參與者,如果覺得冰的話,舉起食指,受催眠的參與者居然舉起食指了。這似乎說明參與者有兩股意識在共同作用。
催眠是個充滿爭議的技術,常有人將它神秘化或應用到一些匪夷所思的表演上,大吹大擂它的作用,也衍伸出一些迷思。催眠確實有效果,但只限於一定的範圍,通常是在心理治療與部分的生理疾病上。如果你在其餘的看見催眠技術,權當成舞龍舞獅一樣的表演活動即可。
其實,在電視節目上看到的催眠,大多是具有表演性質,通常來賓與催眠師串通過的,電視上頭能看見真實的催眠的案例,其實只是少數。
催眠不是騙術,它曾是止痛跟探索潛意識的方法之一,只是心理學家認為催眠成功需要滿足一些嚴格的條件。首先,執行催眠的人必須要專業的催眠師,能給予被催眠者有效的暗示(suggestion),不是只要單純會說:「你覺得現在很放鬆」或「你的眼前有一道亮光」如此而已,催眠師還要懂快速與被催眠者建立信任關係,同時他能善用言語與環境,影響被催眠者,包括暗示的內容、語速、語調都會影響催眠的效果。
同時,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被催眠,被催眠者必須要信任催眠師,或起碼要相信催眠,並有高度專注力與想像力,能夠接受引導,想像出暗示的內容。如果打從心底不相信催眠,或抱持踢館拆台的心情,也無法被催眠。所以催眠不像節目上演的那麼神祕或可怕,彷彿可以操控人心。
催眠成功後,人會進入催眠(hypnosis)狀態,這是一種介於意識清醒與睡眠狀態之間的非意識狀態,這個時候的人很容易受到他人暗示,但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催眠僅止於改變一個人的感覺與知覺,比如覺得想睡覺,或手很溫暖之類,要到改變思考與行為則相當少見,有些甚至是騙局。
催眠起初不是出現在電視的綜藝節目上,而是出現在診間。對催眠推廣有佳的人是 Freud 。Freud 認為人的潛意識會在意識薄弱的時候展現出來,因此他向前輩學習催眠,並用來探索病患的潛意識。後來發現成效不彰,因為不是人人都可以被催眠,才轉為採改解夢與自由聯想的方式探索潛意識。也有不少醫生拿催眠法拿來止痛或治療一些疾病,雖然人們對催眠有許多迷思與想像,但催眠確實具有療效,至少能來拿止痛、減緩壓力,還能減肥。
一些理論認為催眠是善用選擇性注意,將人的意識與意義力引導到身體的某個特徵上,或者引導到催眠師的暗示上。我很常看電影,有時候看幕後花絮採訪演員時,他們會說很投入某個角色或無法離開某個角色,即使下戲,還以為自己是那個角色。演員的專業,是依照劇本中角色的人物設定加上演員的想像力,用對白與動作將角色演出來。
有些學者認為催眠就很像演員演出劇本上的指令,被催眠的人有一部分很可能就是進入演員的狀態,他們收到催眠師的暗示,就演員拿到劇本,善用自己的想像力,將指令演出來。
心理學家 Ernest Hilgard 則認為,催眠狀態有別於一般的意識狀態。進入催眠狀態會讓人的意識分離(divided-consciousness),產生兩種意識狀態:一個是催眠師給的暗示,一個是被催眠者的真實的感受。真實的感受,在催眠狀態時像個路人站在一旁,觀察自己被催眠的狀態。
聽起來很玄,但 Ernest Hilgard 也不是隨便說說,他給受催眠的人沖淋冰水,過程中,沒有人提到水很冰或冰到很不舒服的反應,顯然他們感覺與知覺正受到催眠得引導,無法發揮正常作用,體驗不到冰水刺骨,接著 Ernest Hilgard 再詢問參與者,如果覺得冰的話,舉起食指,受催眠的參與者居然舉起食指了。這似乎說明參與者有兩股意識在共同作用。
催眠是個充滿爭議的技術,常有人將它神秘化或應用到一些匪夷所思的表演上,大吹大擂它的作用,也衍伸出一些迷思。催眠確實有效果,但只限於一定的範圍,通常是在心理治療與部分的生理疾病上。如果你在其餘的看見催眠技術,權當成舞龍舞獅一樣的表演活動即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