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投籃比賽可以換成任何活動,刺繡、大胃王比賽、打手遊、解數獨、轉魔術方塊。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認為人會對生活中的各種任務與目標進行能力的評估,看看自己目前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能夠達成目標的程度如何,他稱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你覺得自己在三分線上投球進籃率很高,那你在三分線投籃的自我效能便很高。
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完成一件事,跟一個人的能力很有關係。要想手做一把椅子,你需要木匠的知識與技巧,然而,心理學家發現,能力固然重要,心態也不可少。一個人知覺到的自我效能感,是完成任務的關鍵性因素。有時,就算客觀上一個人具有某項能力,但當他主觀覺得自己作不到或目前的能力不足以完成任務,就可能讓他停滯不前或提早放棄。
自我效能感與一個人在困難任務中堅持的時間有關,而且讓人有較高的學習動力。特定領域的自我效能越高,會在這個領域相關的任務中堅持更久,並且樂於學習這個領域。如果你平時自許數學小達人,桌遊高手,網球老司機,你更可能在這項目上堅持更久,反觀如果你覺得自己很難完成某個任務,就容易提前放棄或拖延。
觀察以前在班上成績好的同學,常覺得他們對讀書樂此不疲感到不可思議。那是因為成績好的同學,對讀書考試的自我效能感很高,知道自己能做到,當然很樂意去做而成績不好的同學,大多選擇提前放棄,甚至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唸書,這是因為他們覺得念了,不一定有好成績,實在沒有動力去做。
這麼聽起來,無論是對教育、學習,工作時的表現,自我效能都是個好物,那要如何培養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有許多來源。人類評估某個能力的自我效能,會參考自己過去成功的經驗。如果你過去考數學、上台報告、跳肚皮舞都獲得正向的結果,自然會認為自己很善於這些活動,未來在遇到類似的活動時,便傾向認為自己能夠完成。
因此,如果你想提升某個領域的自我效能感,必須先大量執行與特定領域相關的行為,不要在意一開始的失敗與挫折,甚至能用點外部獎賞做為激勵,堅持下去。當行為出現有成功的結果之後,便會開始良性循環,提升自我效能。
有時,就算我們過去沒有相關的經驗,依然可以透過觀察他人完成任務的過程與結果等替代性的經驗,來類推一下,評估自己能不能夠做到。在桌遊店玩桌遊時,有些人玩過某款桌遊,當他們開始示範,玩給旁邊的新手看,新手看看覺得這款桌遊根本太容易,自己一定能夠輕鬆打敗老手。
這就是透過觀察來產生自我效能感的過程,雖然新手通常是自我感覺良好,但自我效能會隨著觀察的經驗變多而增加。多看看 Youtube 上別人做菜的影片吧,這會讓你更有動機下廚。
Bandura 還觀察到,還別人的讚美與勸說,也能提升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某陣子大學校園裡流行各種歌唱比賽,假如你原本沒有興趣,想說參加只是當炮灰。這時你身邊的朋友們不斷勸進,表示你的歌喉很好,鼓勵你參賽,你對比賽的自我效能可能提升到爆棚,選擇站上舞台。
最後,自我效能同時受到一個人的生理與情緒狀態所影響。這滿好理解的,如果你感冒生病身體不適,就算你平常跑百米不到十秒,你也不會認為自己現在能夠如常發揮,所以調整個生心理狀態,對自我效能的評估很有幫助。
說到這裡,你或許有點混亂,覺得自我效能感只是換個名詞來說信心或自尊。這裡必須澄清一下,自我效能和信心、自尊是不同的概念。自我效能專指一個人評估在特定情境(籃球場)下,達成任務(投進三分球)的能力,換成投籃機的投籃能力,那就是別種自我效能感了。
而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整體或全面性的價值評估。高自尊的人,也可能在特定行為上自我效能感很低,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大學教授普遍而言都是自尊心高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很好),當你請他們做菜的時候,他們也許會因為評估自己表現不佳而拒絕。
信心就更模糊了,它很口語,並非一個準確的詞,指的是一個人對某件事的信念強度,但具體而言所指的強度對象並沒有很精確,除此之外,自我效能感是評估目前的能力、知識與技巧,有多大的機率能夠完成某項任務,信心只是一個模糊的想法,沒有經過這類評估。
Bandura 的自我效能,在社會認知理論裡,是個重要的概念,它他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能力的評估,深受旁人的影響,無論是透過觀察,還是受到他人的鼓勵。而且自我效能,不只涉及人類的行為、動機還可能提升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樂於接受挑戰,並在克服挑戰的過程中獲得自我價值;而低自我價值感的人,留意自己缺乏的能力,因此逃避挑戰,遲遲不敢出手,所也無法有效提升能力與自我效能。
Note:
1. 自我效能,又稱為個人效能(personal efficacy)。
2.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sense of self-efficacy)
1. 自我效能,又稱為個人效能(personal efficacy)。
2.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sense of self-efficac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