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8

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

網路交友最大的困擾,據說除了照騙充斥,就是大家都在謊報資料。身高多一點,體重少一點,幽默風趣溫柔大方,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十項全能多才多藝。見了面才發現,網路與現實大有差距。

儘管我們拒絕承認,但這些現象確實發生。我們扭曲,刻意錯誤解讀外界的訊息與自己的特徵,呈現好的一面給外人看。宣稱不到十公分的器官有三十公分,好維持自尊,讓自己好過一點。研究發現,要剛考上大學的悠閒新鮮人,預測一下自己未來四年的在校成績,結果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自己力壓群輪,名列前茅。

再看看我們高居下的離婚率,最近來到 50% 的擲硬幣關口,如果你眼前有兩對新婚夫妻,你幾乎丟個銅板就可以猜中哪一對會在將來離婚。如果你夠勇敢,拿著最新統計的離婚報告,給將要結婚的新人們讀讀,他們常常一笑置之,深信自己不會是未來離婚的那一半人。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戴上有色眼鏡看世界,把頭偏向自己的強項,盡可能視而不見潛在的缺點與不幸。心理學家 Ziva Kunda 認為人類善於尋找美好的理由,來為將來的不幸開脫。他在研究中發現,高中就有戀愛經驗的人,傾向認為自己老早就有戀愛經驗,對感情世界熟門熟路,有助於維持往後的婚姻,不會淪於離婚之流;而高中沒有戀愛經驗的人,則認為自己對感情的堅貞,才是往後婚姻幸福美滿的關鍵要素。我們善於尋找自己想看到結果,再補上理由,讓一切合情合理。忽略殘酷人生的種種不幸。

這種思考上或知覺上的傾向,心理學家稱為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不管是不是刻意的,它讓人扭曲所看到的事實。習慣把成功歸於自己的能力或努力,這類內在穩定的個人特性,卻把失敗歸他人的錯誤或外在環境等不可控制的因素。

這似乎無可厚非,我們都想要提升自尊或在他人面前營造良好形象,以利互動。心理學家 Fritz Heider 發現,人類在模糊的情境中,傾向依照狀況調整歸因的模式,通常是為了自尊或讓觀點一致,於是在歸因上取便。

自利偏誤受到許多因素所影響,比如動機、性別、角色、年齡。網路交友或公司重要的簡報會議上,你當然需要努力維持好形象,否則影響自己的利益,這種情況下我們比平常更可能展現自利偏誤,對未來的情況與自己的能力過分樂觀,並輕易許下承諾。

研究還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犯下自利偏誤,至少在愛情中是如此,有研究指出男性容易將兩人相處上的困難歸咎於對方,而不認為自己也有錯,儘管通常感情出狀況,兩個人都難避其責。

熱衷於政治的人,常說官員「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確實是如此,因為當事人所處的角色,可能影響對同一件事的解讀,這又叫做當事人觀察者偏誤(actor–observer bias),是一種歸因上的不對稱。比如籃球校際聯賽時,有間學校打輸了,對於這場敗戰,你會怎麼解讀?

如果你是這間學校籃球校隊倚重的三分射手,那你通常會認為裁判吹黑哨、隊友不利、對方有主場優勢,總之,千錯萬錯都不會是自己或我們學校的錯。如果打輸的是別的學校,你就會認為是對方能力太差,打輸很自然。所以同樣是面對失敗,我們所處的角色將影響我們對事件的歸因方式。

看到這裡,別太難過或羞恥,這是人之常情。而且好消息是,自利偏誤的傾向會隨著年紀越大而相對減少,我們會發現年紀較大的人越容易坦然面對失敗,認為自己得為失敗負責,接受自己的不足。

自利偏誤是我們很常犯下的偏誤之一,幾乎每天都會出現。「認識你自己」是刻在阿波羅神廟上的永恆箴言,就如同許多聖賢說過要公平客觀評估自己是天底下最難的一件事,從心理學家的眼光看上去也是如此。我們只能小心翼翼依循提醒,每當面對失敗都盡可能理性評估,究竟這次失敗是時不我予,還是自己雷包。

Note:

1. 自利偏誤,又叫做自利性偏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