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2

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

你曾不曾在路上採到屎,走錯電扶梯,開會講錯話?OK,就算沒有遇到,類似的多少也碰過。當下,一定尷尬到無地自容,而且事後回家在床上感到後悔而輾轉難眠。後悔的點常常不是自己犯的錯有多嚴重,而是覺得自己的蠢樣都被別人看到了,相當丟臉。

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 Thomas Gilovich 和 Kenneth Savitsky 指出,人類傾向放大自己的糗事,覺得全世界的人都看見了,這可能跟人類注意力的特性有關,是一種普遍的錯覺,認知的偏差,稱為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意思是人們容易高估自己受到他人關注的程度。就像有盞隱形的聚光燈隨時打在自己身上,受到眾人的注目。

Gilovich 和 Savitsky 起初是想了解人類對尷尬的感受,進而發現聚光燈效應。他們設計一個實驗來檢驗尷尬的機制,實驗相當生活化,如果你曾在大家玩 Dress Code 的當天,沒有被通知要穿什麼,結果就你最特別,那麼,他們的實驗你一定會感同身受。

他們找來一些參與者參加活動,卻故意謊稱報到時間,導致參與者一定會遲到。接著,實驗者表示,遲到的人必須接受懲罰,便要求參與者穿上醜爆的T恤,上面印有美國老牌(過氣)歌手 Barry Manilow 的照片,照片很大,除非恥力爆表,否則不會無緣無故穿在身上,在街頭亂晃。

可是,參與者畢竟遲到了,只好硬著頭皮接受懲罰,穿上醜T,前往另一個教室參加活動。教室裡,其他參與者已經集合完畢。穿上醜T的參與者進到教室不久,台上的老師(你知道的,就是實驗者的暗樁)便叫住他,當著大眾的面告訴參與者,他的進度已經落後太多,無法參與,可能要請他離開去參加別的研究。

現場的畫面可想而知。當老師特別點名某個人,全班的目光都聚集中在那個人身上。這下好了,參與者尷尬到爆,大家都看到招搖的醜T了,好險那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或以圖搜圖,否則大家可能拿起手機來找找醜T上的照片到底是誰。

儘管一波三折而且尷尬到爆,穿醜T的參與者還是離開教室,要去參加別的實驗。才離開沒多久,便被另一名實驗者叫住,問了一些關於短期記憶的問題,其中夾雜一道關鍵問題:
你覺得剛才教室裡,有多少人注意到你身上的醜T,而且還能講出上頭歌手的名字?
結果,平均而言,參與者認為教室裡有將近一半(45%)的人會注意到自己身上的醜T,事實上,經過事後調查,教室只有四分之一(23%)的人有注意到參與者的醜T。也就是說,參與者傾向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但評估與事實相差甚遠。

而且,評估還跟尷尬的程度有關,如果剛穿上醜T就直奔活動教室,尷尬在高點的時候,最容易覺得其他人都發現自己很醜;但穿上醜T隔了 15 分鐘再進活動教室,就會比較不覺得他人都在看自己。

人類過度關注自我,可不是什麼新鮮論調。發展心理學家很早就指出,人類在青春期,認知功能大幅進步的副作用,就是能自由設想他人在想什麼,以至於覺得隨時都有一群假想觀眾(imaginary audience)在關注自己。

所以青少年很愛面子,偶像包袱很重,不輕易在他人面前做一些損及形象與自尊的事。如果你想懲罰青少年,最好的辦法可能不是體罰,而是讓他們當眾出糗。

假想觀眾的問題,會隨著人類進入成年期而逐漸減少,但它不會消失,而是看狀況「復發」,一旦做出蠢事,又會覺得別人都在看自己。除此之外,人類有洞悉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的問題,容易高估別人知道我們內心狀態的程度,當你的心裡有疙瘩,為某件事情擔憂時,會覺得好像其他人都知道自己的心事。作賊心虛就是洞悉錯覺的好例子。

有些學者認為聚光燈效應背後的原理,可以用定錨效應來解釋。當一個人進入社會情境,容易過度看重自己的情緒與在他人面前形象,形成人際知覺上的參考點(錨點),所以,當人們在判斷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時候,會受到錨點的影響,使判斷失準。

舉個例子,假如你今天在路上犯蠢,覺得自己很丟臉,覺得尬感指數有 90 分,當你在判斷旁人怎麼看看待你的時候,會受到 90 分的參考點所影響,因而高估別人眼中的自己丟臉的程度,像是尬感指數落在 70 分左右,事實是,別人眼中的你尬感指數只有 30 分。

這些理論都能說明為什麼聚光燈效應會影響人類的對自已的關注程度,撇除心理學原理,人們總忘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雖然我們都認為自己是人生的主角,世界的中心,但對其他人來說卻不是如此。大家都忙得很,你不是名人明星,根本沒有人在意你怎麼過生活。

當你告白失敗、被客戶打槍、被公司解雇,都會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大,以全世界的人都看見你正處於人生的低谷,而且聚光燈效應在社群與網路時代的影響有增無減,你在網路上做蠢事,依然會受到聚光燈效應的影響。

就說說我朋友吧,他在 IG 或臉書發個文章照片都斟詞酌句想個半天,不然就是修圖修到面目全非,力求完美全上。無非是要營造良好的人際形象。儘管大家不是隨時都掛在線上,經由演算法,發文也不一定會出現在其他朋友的畫面上,加上看到且記得的人又更少了。

在網路上,除非被炎上或霸凌,不然一般人不會太在意你的糗事。明知如此,但只要我們主觀認為被許多人看到,依舊會為了網路上的醜照或錯字焦慮很久。

因此,破除聚光燈效應,減少受到聚光燈效應的影響,是我們在網路走跳需要學習的功課。首先,了解聚光燈效應的內容與原理很有幫助,讓你能理性告訴自己,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不對的地方上。除此之外,如果能適時轉移注意力(去忙別的事),也能減少不必要的時間鑽牛角尖。

Note:

1. 聚光燈效應也稱作焦點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