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好了,請你說出答案。正確答案是 40320,你有答對嗎?這是心理學上的一項經典實驗,其實,你只看到一半的過程,在這個實驗裡心理學家還問了另一個問題: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等等,這個題目跟前一個題目不是一樣的意思嗎?我們都知道,對乘法而言,乘數與被乘數調動位置不會影響答案。話是這麼說沒錯,心理學家仍然以這兩道算式,將實驗參與者分成兩組,分別對算式做估算,結果顯示看到 9 為開頭的參與者平均的答案是 2250 ,看到 1 為開頭的參與者平均的答案是 512。
這個實驗的重點不在於有沒有算出正確答案,而是兩組人明明面對的是同樣的算式,為何答案差這麼多。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參與者一開始讀到的數字會影響他們對後續的估計。
以 9 為開頭的算式,在計算時,一開始的數值已經很大,9 × 8 是 72,72 × 8 已經難以心算,即使後續的被乘數越來越小,也難以動搖參與者對數字很大的認知,因此影響傾向評估這到算式的答案比較大。而以 1 為開頭的算式,一開始的計算過程相當小 1 × 2 × 3 × 4 也才 24 ,參與者普遍認為後面乘再多也不會大到哪裡去,因此傾向評估答案較小。
類似的思考歷程,不只會發生在數字的判斷上,還會發生在人類的其他思考層面。心理家發現,人類在做判斷或決定時,常會先選用一個參考點為基礎,再依照參考點上下調整,做出最終的判斷。心理學家把這個現象稱為定錨效應(anchor effect),參考點就是錨點,定錨的比喻相當鮮明,說明人類的思考深深受錨點所影響,就像船隻下了錨,即使能走,也走不遠,注定要繞著船錨打轉。
即使某個刺激是與上下文無關的隨機刺激,也可能被人類拿來做為參考點。心理學家 Tversky 和 Kahneman 要參與者轉動「幸運大輪盤」,輪盤上頭充滿數字,其實這個輪盤早已被實驗者動過手腳,不轉怎麼轉,最終要嘛轉到 10 要嘛轉到 65 ,參與者也依此分成兩個組別。研究者再請參與者猜猜看聯合國裡面有幾個非洲國家?結果輪盤轉到較大數字的組別平均而言,評估的數目要比轉到較小數字的組別來得高,而且差異頗大。
更糟的是,錯誤的訊息也同樣能產生定錨效應。心理學家將參與者分成兩組,分別詢問他們一條錯誤的訊息:印度聖雄甘地是在 9 歲左右過世的嗎?另一組則是甘地是在 140 歲左右過世的嗎?參與者們嗤之以鼻,即使沒有國際觀或歷史素養,想也知道甘地不可能在這兩個年紀過世。答案是錯。
接著心理學家要參與者評估甘地是幾歲的時候過世的。結果兩組參與者的結果差異頗大,接收到 9 歲問題的那組參與者平均認為甘地是 50 歲左右過世的,另一組則認為是 67 歲。定錨效應再次影響參與者的判斷,即使一開始接受到的參考點明顯是錯的。
定錨效應可能是出於人類偏好尋找參考點做調整的思考慣性,這是一種聊勝於無的心理,當你對題目的背景不熟悉,又有訊息可供參考,人類便會取用。也有學者認為,定錨效應的機制是因為參考點出現之後,相關的訊息在認知系統中看起來比較搶眼,我們容易獲取(accessibility),因此當我們匆匆要做決定時,會優先使用這些訊息,直接忽略其他暗淡的訊息。
定錨效應相當難避免,即使是訓練有素的專家也常中招。有研究要房產專家(資深房仲)對房子的售價做評估,比如屋主的開價何不合理?並且要房產專家說出一個合理的價格。結果,房產專家的估價,還是會受到研究者所提供的參考點所影響。所以,有辦法避免定錨效應嗎?可能沒有。惟有評估的事物有具體的價值(行情價),而且你對這個領域很熟悉,才可能減少定錨的影響。
現在你打開蝦皮、亞馬遜或租屋網站,請慎防賣家所宣稱的訂價,因為這些訂價很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價,而是一個假的參考點,賣家故意拉高參考點,讓你看到訂價與折扣後的價格,形成對比心理,覺得撿到便宜。為了避免定錨的影響,你最好做足功課,弄清楚市場的行情價在哪裡,重新在心裡定下參考點,多少能減少定錨效應的影響。
Note:
1. 定錨效應(anchor effect)也叫做 focalis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