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可得性捷思(availability heuristic)

假想你今年三十歲左右,單身,身旁的朋友同學紛紛結婚生子。若要你現在說一下對婚姻的想法,你很可能巴不得趕緊結婚。畢竟成天看著臉書與 IG 上朋友們婚後的甜蜜照或曬小孩照,這些美滿的生活讓人心動,自己也想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不過,主計處或國家安全部門可能不會同意你的樂觀,畢竟這個年頭離婚率節節高升,幸福的婚姻不見得長久。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在判斷事件發生的機率時,不是用客觀的統計數字來計算,而是依照腦中容不容易想到現成的例子來做判斷,因此,越容易想出許多例子的事情,你會覺得越容易發生。心理學家稱這樣的思考方式為可得性捷思(availability heuristic),是一種過於簡化的判斷方式。

常看到臉書上朋友們的閃照,你腦中充滿幸福婚姻的例子:某對班對交往十年,最後修成正果。那對情侶剛認識不到三個月就結婚,現在已經生兩個小孩等等等。這些容易想到的例子,給你生動的畫面,讓你誤判婚姻白首偕老的機率,不能夠認清現實。

在一項經典研究中,心理學家 Tversky 和 Kahneman 要參與者判斷英文單字的數量,請他們想想 K 開頭的單字,比如 king、kite、knight 比較多?還是 K 在第三個字母的單字,如 acknowledge、ask 比較多?結果大部分的參與者都認為 K 為開頭的單字比較多。

Tversky 和 Kahneman 認為這可能跟參與者比較容易想到以 K 開頭的單字有關,也就是參與者的腦中充滿 K 開頭的單字,便覺得這類的單字比較多,而事實是 K 在第三個字母的單字比較多(心理學家真的有去翻字典)。

可得性捷思其實滿好理解,講得極端一點,你想不到某件事的例子,你就會覺得某件事不會發生。如果請男性與女性評估職場性騷擾的發生率,平均而言,男性評估的事發率會遠低於女性,甚至有部分男性覺得職場上根本沒有性騷擾。我們想不到,就以為真的沒有。

然而,學者 Schwarz 等人則認為可得性捷思的關鍵機制,不在於腦中想到的例子數量,而在於想例子的時候吃不吃力(the ease of retrieval)。如果參與者能想出很多例子,但是思考的過程很吃力,他們還是會覺得這些例子不容易發生,畢竟這些例子是費盡苦心才想到,在現實生活中應該也相當少見。

Schwarz 執行一項研究,他將參與者分成兩組:一組是果敢組,一組是非果敢組。果敢組的參與者要寫下六個自己果敢的時刻,而非果短組則要寫出十二個,事後再請參與者自評自己果不果敢。

結果,平均而言,果敢組比非果敢組的參與者要自認為自己比較果敢,即使果敢組只想到六個果感的實例,而非果敢組能想出十二個。但要想到十二個例子非常吃力,想到最後,會讓參與者懷疑這些例子發生的機率可能不高,否則自己怎麼會這麼難想出來。

這個研究說明可得性捷思可能不只受到腦中例子的數量所影響,能不能從容想到例子也是關鍵。無論如何,人類在判斷事件的過程中,確實會受到腦中的例子所影響。

空難或火車出軌意外後的一兩個月,民眾都不敢搭大眾運輸工具,因為大家受到新聞的猛烈轟炸,腦中充滿意外事件的畫面與例子,讓民眾對交通工具的事故機率產生誤判,覺得大眾運輸工具都不可靠,自己開車比較安全。其實開車的肇事機率、時間成本反而更高,直到時間沖淡恐懼,民眾才能理性看待這件事。

下次在判斷事件發生的機率,除非你是該領域的專家,否則應該審慎評估你腦中的例子。找找是否有客觀的統計資料來協助你判斷,如此比較能貼近真實的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