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下面的句子:
「我都是為你好,難道我會害你嗎?」如果要列出情緒勒索語錄的排行榜,上面的句子肯定榜上有名。這些句子,我們多少都聽過,碰過,算是典型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的金句,聽到之後,就算我們暫時順從對方的要求,但內心通常不會太愉快,甚至感到不滿與後悔。
「你可以試試看啊,但我不保證會有什麼後果。」
「如果不要的話,就分手啊。」
「我這麼愛你,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都沒來陪我,你怎麼可以自己去約會。」
「你如果這麼做得話,我以後就不跟你說話。」
情緒勒索這個詞最早在 1947 年就已經出現,受到心理治療師 Susan Forward 發展成理論,推廣之後而爆紅。Susan Forward 給它下了定義,情緒勒索是指一個人利用害怕(fear)、責任感(obligation)與罪惡感(guilt)來影響他人的行為。勒索者通常會要求他人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把他們個人的要求與想望,包裝成他人必須要盡的責任與義務。
仔細觀察情緒勒索的句子,會發現它確實隱含 Susan Forward 提到的三個重要特徵。情緒勒索者通常會先引發你強烈的害怕情緒,這可以說是情緒勒索的起手式,比如拒絕提供金錢、住所、資源、結束關係等剝奪安全感的話語。有時候,勒索者也會貶低對方的能力,來產生挫折感。
接著再提及似是而非的責任、標準或道德觀念,形成道德綁架。讓聽者似乎有義務遵從命令或要求,如果不遵從,則會引發強烈的罪惡感,或者擔心失去資源或結束關係。
依照上面的流程,勒索者與被勒索者反覆出現類似的情況。一方先提出要求,希望對方順從,另一方雖然當下拒絕,可是之後又感到壓力與威脅,最後選擇屈服。一旦威脅者發現這類說法很管用,便一再提出含有情緒勒索的句子。如此不斷重覆循環。
舉例來說,某位媽媽希望女兒不要搬出家門自立生活,指責女兒長大之後就變不孝,自己在女兒身上花了多少許多錢,企圖影響女兒不要搬出去。女兒起初聽到媽媽的話,覺得莫名其妙,相當生氣,堅決自己一定會搬家。媽媽看到女兒的反應相當生氣,便說搬出去就不用管我了,反正哪天我突然死在家裡,過幾天也會有人發現。
夜深人靜的時候,女兒想到媽媽年紀也大了,跟爸爸在家感覺家裡空蕩蕩,一定相當寂寞,便心軟,決定暫緩搬家計畫,可是想想又對不起自己的人生計畫,於是陷入兩難當中。反觀當媽媽發現自己情緒威脅的句子有用,往後女兒提再到搬家,他又會搬出那情緒勒索那套說法來影響女兒,甚至一哭二鬧三上吊,就是要留住人。現在女兒真的走不了。
透過親子關係的故事為例,也是要說,情緒勒索最常發生在關係親近的人之間,他們可能以愛為名,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施壓。像是父母與小孩、兄弟姊妹、情侶夫妻、朋友死黨或上司與員工,都可能出現情緒勒索。
關係最好的籌碼,沒有人想被拋棄或拒絕。
因為關係緊密,其中一個人才能利用感情,影響另外一個人。想想一個陌生人根本無法情緒勒索你,因為你跟他沒什麼緊密的關係,要斷就斷,反正本來就沒有關係。
部分的人認識情緒勒索之後,錯誤解釋這個詞的意思,並非他人提出違反你心意的要求,就是情緒勒索。如果對方的要求,是你的職責所在,那麼你本來就有義務要做,只有當對方使用負向情緒為手段,逼迫你順從才是情緒勒索。
在臺灣社會裡,情緒勒索的狀況更是變本加厲。因為臺灣社會是集體主義文化的典型,重視團體目標與成員間的和諧,講求孝道,珍惜人際關係,他們不會做出傷害團體成員或親友的事,因此常常違背自己的意願,犧牲讓步,屈於他人的要求。
「如果你不回家,我就不吃東西。」又是熟悉的句子。勒索者會透過傷人或自傷,向被勒索者施壓,而不願意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勒索的情況,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無意的。
「如果你敢跟他交往,我就不認你這個孩子。」
這不能怪他們。
情緒勒索者很可能是從小在原生家庭之中,耳濡目染下,學會使用情緒勒索對待旁人,這是他們習以為常的互動方式,以為人際關的互動關係就是如此。如果你這輩子只看過一種算數學的方式,實在不會突然懂得使用別種方式算數學。除此之外,他們也可能在人際關係受挫過,無法接受失敗,面對失去,便用這種較偏激的方式,希望留住關係。
再來看看被勒索者,他們有一些常見的特性,性格往往舉旗不定,沒什麼主見。對於人際交往,害怕關係結束,害怕被討厭,加上同情心氾濫,所以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此外,他們難以認同自己,很需要被肯定,得從他人的身上來獲得自身價值。
這類型的人,遇到情緒勒索,無法果斷拒絕,活出自我。只要對方傳達出負向情緒,或溝通時有些情緒波動,為了息事寧人,他們便委屈自己順從對方的要求。而一再陷入情緒勒索的負向循環。
說了這麼說,如果真的遇到情緒勒索,該如何解決?
首先,情緒勒索它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種特定的溝通方式,因此不需治療,需要的是理解與改善,用雙方都舒服的方式購通。了解情緒勒索的原理,以及什麼樣的人容易被勒索,都能減少被勒索之後的感受。因為,你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接著,弄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與立場,為自己想要的事物堅持。面對他人的負面情緒,可以先離開原地,等情緒過後再來討論。我們會害怕對方的威脅,害怕對方試圖改變我的的人生,是因為我們對改變沒有準備,所以無法想像事發後的情況。因此,你應該提前為改變準備,能讓你有底氣面對。就算真的遇到改變,也不會如想像的衝擊。
除此之外,面對情緒勒索最好的處理辦法,是堅持個人的情緒邊界或行事準則。當你很想離職,又怕與老闆懇談後,被慰留下來。這時,你應該堅持自己思考過後的結果,離職就是離職,離職不代表不珍惜老闆與同事們先前的照顧。這是兩件事。
關於這點,我覺得釐清事情的責任歸屬是個好辦法。常被情緒勒索的人,傾向把責任往身上攬。讓客觀釐清事情的責任,便能堅定拒絕不屬於自己的部分。當上司說如果你現在離開,公司剩下的人會很辛苦。你應該想想自己是不是在合法的狀況下提出離職?如果是,那麼就勇敢離開吧。這時,公司經營的成效,已不是你的責任。
學會辨識關係中的罪惡感是不合理的,良好的關係,不是建立在一方感到虧欠之上,而是雙方都是舒舒服服的相處。記得,只有當你同意別人情緒勒索你的時候,勒索才會成立,當你堅持拒絕,勒索就無法揮作用。同時,一次狠心的拒絕,才能斷開未來難以計數的情緒勒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