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4

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

逛夜市的時候,如果你跟朋友在人群裡走散,即使現場充斥叫賣聲、聊天聲或一旁的電價正放著俗濫的流行音樂,你還是可以輕易聽到你的朋友在人群叫你的名字。為什麼夜市這麼吵,我們還可以聽到朋友的聲音呢?

心理家 Colin Cherry 認為,這種現象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它是一種選擇性的聽覺現象,人類可以篩掉環境的噪音與無關的訊息,從中注意到特定的刺激內容。就如同在吵雜的雞尾酒派對上,人們依然能夠輕易聽到有人在叫自己的聲音。

Cherry 起初會注意到這個現象,是因為他發現機場塔台的擴音器會同時播放許多機師回報的訊息,可想而知,訊息量很大而且很亂,塔台人員當然聽得相當吃力,但還是可以從中聽出重要的訊息,但塔台人員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Cherry 叫這個問題為雞尾酒派對問題)

為了研究塔台人員的聽力問題,Cherry 設計雙耳分聽作業(dichotic listening task)來檢視人類選擇性聽力的特性。他要求實驗的參與者戴上耳機,然而耳機經過特殊設計,會同時在兩耳撥放不同的訊息。想像一下,你的左耳會聽到小紅帽的故事,右耳則聽見三隻小豬的故事。

接著,Cherry 要求參與者跟聽(shadowing)特定耳朵聽到的訊息,就是聽到什麼訊息就大聲唸出來。比如聽到左耳的訊息正說著:「從前有個小女孩總是帶著紅色的帽子」,那麼參與者就要跟著唸一樣的句子。得提醒你的是,聽到這個句子的同時,參與者的右耳,正聽到介紹三隻小隻各自的性格,所以想要順利跟聽特定耳朵的訊息,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Cherry 發現大部分的參與者都能順利跟聽,也就是說,其實人類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耳朵上。這還不是最驚人的發現。神奇的是,當參與者專心聽特定耳朵的訊息時,儘管無法聽到另一耳朵具體而言在說什麼,但是依然能注意到另一隻耳朵的訊息有些變化,比如語速變快、從男聲變女聲、從英文變成德文、甚至中間參雜自己的名字,參與者都能注意到,並且迅速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隻耳朵上。

這個發現說明雞尾酒會效應的背後的原理,是人類注意特定事物的同時,不是關閉其它訊息進入到我們的認知系統中(就是你的腦子裡)。

對此,心理學家 Anne Treisman 認為,人類的認知系統,是像個過濾器的處理模型,能篩選出有用的訊息,淡化無關的雜訊,所以注意力不是有跟沒有的是非問題,而是程度問題,我們多少還是會注意到雜訊,尤其當雜訊的內容與我們有關時,我們就會特別注意。

人類對聲音訊息的處理可能在意識之外,大腦的運作機制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隨時幫你把關訊息,讓你能把注意力用在重要的線索上。

完形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人類的視知覺,傾向迅速從環境中辨識主體背景(figure-ground)的關係。看出主體之後,剩餘的是事物全是背景。從前國中在班上,拼命盯著自己喜歡的人看,剩下的同學瞬間變成了背景,就是這個意思。

雞尾酒會效應就像是主體背景的聽覺版,一旦我們在環境中聽到與我們有關或相當重要的訊息,其它的事物都會變成背景,模糊失焦掉,讓我們專心聽見主體。

日本綜藝節目就很懂應用雞尾酒會效應的機制,有集節目內容是如何瞬間叫醒熟睡中的男友?女友喊著男友的名字、搖他、捏他,甚至發出噪音都沒有用,結果最有效的方式居然是拿起男友的手機,小聲地說:
「親愛的,我要看你的簡訊囉。」
聽到這句話,男友睡得再沉,也會瞬間起床搶回手機。因為簡訊裡的訊息對男友來說太重要了,他的大腦實在難以忽略。

就算你沒有叫醒伴侶的困擾。疫情過後,線上會議的機會越來越多,如何在七嘴八舌的討論會議中,聽到對方的訊息,變得相當重要,沒有人敢要求老闆與上司,同樣的話講個兩三遍。

想在線上會議聽見對方的話,最簡單的方式,當然是請對方提高音量,蓋過其它噪音,可是主管與同事在唇槍舌劍的同時,不太可能打斷他們。

這時你也許可以試著緊跟著對方說話的特性,比如娃娃音、鼻音、結巴、特殊的語助詞、聲音好聽,這些說話的慣性,都能讓你從雜訊中辨識出對方的內容。或者聽聲音的同時,看著對方的嘴型,也能夠順利聽到對方在說什麼。

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能應用雞尾酒會效應,比如要讓消費者一眼就在眾多的資訊裡看見廣告,廣告商必須先尋找消費者的痛點,因為這是消費者最在意,最看重的訊息。

以賣生髮水來說,只要在廣告上放上頭髮稀疏的照片,有相關困擾的人就會在茫茫的訊息中一眼看到廣告。所以講對方想聽的話,講對方聽得懂的話,講對方覺得重要的話,都能夠順利拉攏對方的注意力。

Note:

1. 雞尾酒會效應,也稱為雞尾酒會現象(cocktail party phenomen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