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電影技術相當前衛,不只畫面 3D 立體,如果再加點錢,座椅還會搖會晃,遇到見血或下雨的情節,座椅甚至還有噴濺效果,刺激觀眾的肌膚,讓人深入情境。但這些需要電影票與挑選套餐的流程,都比不上做夢(dream)來得真實。
心理學家 Calvin Hall 和 Van De Castle 曾研究五萬個以上的夢,他們發現夢的內容大多高度視覺化,人類會在夢裡看到許多顯明的彩色畫面在轉換(黑白少很多)。而且夢的情節常帶有強烈的情緒,負面比正面的還多,最常見的是恐懼跟害怕。夢的情節有明確的目的性,說到這點,你對被人追趕,要逃離某人追殺的夢境一定不陌生。雖然夢的情節設計不太完美,場景之間的轉換往往不合常理,但作夢的人當下不會發覺,就這樣一路奔逃,直到無處可躲,便會驚醒。
剛從惡夢中醒來,我們心有餘悸,有時迫不及待跟旁人說說,以減緩焦慮或尋求安慰。有時幸運,做夢起來還記得,有時,睡醒過一陣子,便再怎麼樣也想不起來夢的內容,只知道自己做了個怪夢。作夢似假似真,除了讓我們免費看場 4D 的電影,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之外,似乎也沒有什麼實際的功能。
人類睡著之後的意識狀態,實在太神秘了,不禁讓人想問為什麼人會做夢。各路心理學家提出理論來解釋作夢的功能。Sigmund Freud 認為人類為了滿足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願望,便透過夢境短暫滿足自己,同時減緩焦慮。他的意思是,偶爾夢到自己坐擁金山銀山,可以讓身無分文的人,不至於懷憂喪志。
有些心理學家則認為人類作夢的原因,是大腦為了修復神經元,把常用的保留下來,汰除不常用的。也有人認為做夢是大腦要整理記憶,協助記憶凝固,而重溫白天發生的事,這也印證有些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說法。研究發現,學習相同的內容,有睡過覺而且做夢的人,事後的記憶表現明顯比較好。甚至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做夢是為了預演人生,再夢境裡先練習。
生理學家在這方面比較務實,他們使用腦電儀紀錄人類睡著之後的大腦狀態。結果發現,從睡著開始,大腦的電波變化有固定的模式,大略有五個階段,其中一種叫做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的階段,簡稱 REM 睡眠,人類在 REM 睡眠階段時,眼皮底下的眼睛會不斷的亂動,如果這個時候把人叫醒,他們往往會說自己正在做夢,也就是說,REM 睡眠與做夢息息相關。
因此,生理心理學家 Allan Hobson 和 Robert McCarley 提出的激發合成理論(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來解釋作夢的原理。這個理論認為,人類在睡著過後,大腦各腦區的神經元會不自主的亂放電,而前額葉等比較理性的腦區會對放電的結果提出合理的解釋,這就是夢。
比如你腦中儲存馬、公園與下雨天的腦區剛好在你睡覺的時候放電了,這時你的夢裡會出現在三個東西,但這三個東西這樣隨機出現大腦實在不明白,便開始編故事,也許是公園正下的大雨,你為了躲雨,便騎上馬,快速奔離公園,想找個落角處躲雨。
聽起來頗不浪漫,但現在的生理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做夢只是大腦對神經元隨機放電的詮釋,像給了編劇素材之後,編出一個合理的故事。所以,夢似乎只是生理現象的副產品。如果問現代的心理學家做夢代表什麼意思?也許他們傾向回答:不代表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