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3

自我控制(self-control)

有件事很神奇,而且屢試不爽。我小時候發現,每當我決定要發奮用功念書、工作時,冰箱裡的食物,客廳的電視,就會變得特別誘人,就連我在打下這段文字的當下,別的視窗頁面也不停誘惑我閱覽它。我們總是得花費許多力氣抑制自己的衝動,包括各種情緒、想法或行為,才能讓我們專心在正事上。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實現三年內考上臺大,體重減少 15 公斤等長期目標的過程中,會不停受到各種誘惑的干擾,而一個人能有效控制各種欲望與內心的雜音,是達成目標的重要能力,叫做自我控制(self-control)。我們普遍看重自制能力好的人,認為自制是值得讚揚的美德,因為這件事相當難得而且費力,而自我控制差的人,行事衝動,常依從自己內心最本能的渴望冒險犯難。在知名的棉花糖實驗中,能避免立刻吃掉棉花糖,有效控制慾望的兒童,相較於其他自制力不足的人,長大後學業與工作上的表現較好。

腦造影的研究也顯示,自我控制與人類額頭後方控制衝動的前額葉腦區有關,它影響人類的專注力,產生有意圖的行為。每當你像個苦行僧一樣努力克制自己,專於於眼前的事物,你的前額葉就會相當活躍。這表示一個人自我控制的能力,有一定的生理與遺傳基礎。假如你回想你的童年,發現自己耐不住嘴饞,總是迫不及待享受眼前的甜食,沒有通過民間版的棉花糖測驗,你先別太沮喪,因為心理學家認為,自我控制像你上健身房鍛鍊體態,能透過訓練逐漸增強效能。

而且,你還可以學習各種認知策略與方法,像是轉移注意力或使用不同的角度詮釋讓人抓狂的刺激,都幫助你控制自我。心理學家給參與者看帶有負向涵義的圖片,並再之後刻意讓參與者的頭腦相當忙碌,想看看他們會不會產生特定的情緒。

結果發現,看到負向涵義的圖片之後,頭腦一派輕鬆,完全不用動腦的參與者會產生情緒,而頭腦正忙著算數學的參與者,會回報較少的情緒程度。這就表示,一個人的認知活動與情緒活動有關,如果頭腦忙著運算,人類根本就沒有時間產生或感覺情緒,反過來說,我們也能控制認知活動來減少情緒的影響。每當與你合作的專案組員,又出包捅出一個簍子給你收尾時,請你試著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怒氣,不輕易讓理智斷線,這就是應用自我控制的策略。

自我控制就像機器一樣,需要消耗電量,如果精神不濟或肚子餓,自我控制的效能就會變差。這裡的電量可不是一個比喻,它是具體存在的東西,就是大腦血液內的葡萄糖量的多寡。心理學家發現,大腦血管中的葡萄糖程度高低,與一個人自我控制的能力有關,血糖變低,人類就比較容易失控。所以過了用餐時間,如果大家都還沒吃東西,你會感覺你的朋友或同事性情大變,這只是他自我控制的效能下降,此時,趕緊吃一條 SNICKERS,補充血糖,他又會變回原本的人(順帶一題另一個法寶是睡覺)。

我們這輩子最大的敵人很可能就是自己,所有的行為成敗都考驗背後的意志力與堅持,這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脫不了關係,下次當你抵抗不了手遊、甜點、朋友糾夜唱吃消夜的時候,就要把它當成訓練心智的好機會,你擋抵抗一次又越,就變得越熟練,最後熟能生巧,能在正確的時間做恰當的事。

Note:

1. 與自我控制相似的概念叫做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它專指人類控制情緒的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