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6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心理學家與算命師、靈媒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都關心人類的某些特徵,像是性格、行為、待人處事的態度等等,並以此預測人類未來的狀況。但心理學家與算命師最大的不同是,心理學家會盡可能將所講的概念具體化,甚至為概念下一個操作型定義。這些定義不僅比較清楚,而且可以執行執行得出來。

人類的心理特徵相當抽象難以描述,就像我們很難具體說明情緒狀態,雖然我們常聽到:「我今天很難過」或「我今天好開心」這類描述,但這些話到底在說些什麼?假如有ABC三個人,A說:「我今天很難過」,B說:「我今天超級難過」,C說:「我今天世界超級無敵難過」,這三個人到底誰比較難過?

你也許會覺得顯而易見是C,因為他描繪的程度比較嚴重(副詞比較誇張)。真的是如此嗎?說不定,三個人裡面最難過的是A,他平常是個嘻嘻哈哈的快樂年輕人,一旦他說出難過的話,通常就是情況嚴重的時候;甚至也有可能最難過的人往往話最少,已經難過到沒有力氣說多餘的話。所以我們很很難單憑描述,確切知道他人主觀經驗的狀態。

因此,有部分的心理學家傾向利用量化(quantifying)的方式來捕捉人類抽象的心理特性。實際的作法是對評估對象施測具有信效度的量表或測驗。拿一份可靠的情緒量表給ABC填寫,量表的級距共分為七的等級,1 是心情非常差,7 是心情非常好,請他們三個人感受內心,並評估自己落在哪個級距,假設大家都誠實回答,A說 3,B說 4,C說 5 ,我們就可以具體知道在情緒大好與大壞之間,某個人的情緒狀態,而且還可以拿來與別人比較,經過量化之後,我們就比較有信心能說A的情緒狀態比C要來得差(3 比 5 低分)。

依據量化的概念與原理,心理學家就能具體描繪許多人類抽象的特性。我們最常接觸到可能是國高中入學時的智力測驗與輔導課上老師為安排施測性向測驗。智力測驗的分數就是為了具體描述一個學生的聰明程度或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和其他學生比較,有助於分班的配置。

使用量化為方法的研究稱為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這種研究能人類的主觀抽象的特性簡化成客觀的數字資料,而且能利用數學與統計的技術處理、比較這些資料,讓大家了解大量資料之間的關係。對於講求客觀、標準化的科學來說,量化研究自然有很大的優勢。

然而,量化研究將人類抽象複雜的心理特質簡化成數字,會讓部分心理學家無法認同。假如檢測過後,有個人告訴你,你的智力測驗的分數是 75 (順帶一題大部分的人的成績落在 85 到 115 之間),略低於平常人,你會有什麼感受?想必忿忿不平,那些印在白紙黑字上有限的題目與算式,怎麼可能完全捕捉人類無限且充滿變化的智慧?你會不服,不願意接受智慧到智力測驗分數的轉化過程。過度簡化,了解的層次相當表淺就是量化研究最大的限制之一,儘管量化研究能知道你的智力測驗是 75,但卻無法知道你在思考一個問題時,心中的百轉千迴與種種顧慮。

Note:

1. 儘管量化的過程仍有爭議,比如A在某個項目上所自評的 3 分與B在同一個項目上所自評的 3 分在心理特性真的是等量的嗎?而且,評估級距之間的差異也是等量的嗎?1 分與 2 分的差異,與 3 分與 4 分的差異,雖然都是相差 1 分,但這個 1 分是等量的嗎?但心理學家在量化的過程中會假設上述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如此不同施測對象的分數才可以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