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31

教養方式(parenting style)

據說大部分的鳥類出生後並不會飛,而是要等牠們成長一段時間後,母鳥會帶著幼鳥到高處,將幼鳥推下,教導飛行的技能。以結果來說,不管母鳥用什麼方式教導,只要最後幼鳥學會飛行,都算是好的方式。人類也會用各種方式教導自己的小孩如何吃飯、上廁所、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的社交禮儀,雖然最後都能教會孩子學習正確的技能,順利社會化,但卻可能因教養方式(parenting style)不同讓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

這表示,心理學家認為養育(rearing)與教養方式不同。養育是父母協助兒童順利發展成成熟獨立的個體,與養育相關的行為,包括讓兒童四肢成長健全體格健壯,能正常行動;培養適當的情緒表達能力以及懂得他人互動的社交技能等等。同樣是教導小孩吃飯與待人處世的方法,卻因人而異,有些父母循序漸進,有些父母果斷下令,不容孩子提出質疑,這就是教養方式。

發展心理學家希望找到最適合養育兒童的教養方式,讓孩子能夠順利成長,他們認為教養方式的關鍵在於父母回應(response)與要求(demand)小孩的程度。當父母會回應小孩的需求,並且積極與小孩討論他們的疑惑與想法,便是具有回應性的父母,反之則否。而要求則是設下規則,要小孩遵守,小孩從規則中漸漸學會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最知名的教養方式,是心理學家 Diana Baumrind 所提出來的分類,起初,他依照回應與要求的程度,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三種類型。權威型(authoritarian parenting)的父母相當嚴厲,回應性低而要求性高,他們會設立規則要小孩遵守,比如晚上七點之前要回家或吃飯時不能講話,當孩子詢問設立規則背後的理由,權威型父母會拒絕仔細討論,只是展現權威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守,不允許有例外,對規則的彈性空間很小,一旦孩子違反規則便會受到打罵與體罰。

研究發現,受到權威型父母養育的孩子,長大後社會性很差,因為他們從小沒有與他人參與討論議題的機會,遵守不明所以的教條,容易讓孩子變成只懂遵守紀律而不會獨立思考的人。除此之外,父母的嚴厲會形成一股長期壓力,讓孩子不快樂,自尊低落,而且常常自責,對自己的能力沒有自信。

第二種類型為寵溺型(permissive parenting)的父母,看起來似乎與權威型父母相反,他們會主動回應孩子的要求與願望,幾乎有求必應,但不會設立規則規範孩子的言行,也不會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像是尊重他人,整理自己的房間等,這就是常聽到的「寵孩子」,說好聽一點是與孩子當朋友,相當開明,實則只盡了為人父母一半的責任。

被寵慣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太能處理他人的批評與意見不合的時候。長大後往往衝動行事,具有攻擊性,這是因為從小沒有人適當約束言行的後果。此外,他們容忍挫折的能力也很差,一旦感到挫折便容易生氣或藉由酗酒等藥物濫用來逃避。

最後一種養育方式為威權型(authoritative parenting)的父母,他們像是調和前兩種類型,恩威並施,也是最適合教育孩子的養育方式。威權型父母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同時對孩子有高度的期待,會設下合理且明確的規則要孩子遵守。

當孩子詢問為什麼一定要七點回家吃飯?威權型父母會與孩子討論規則設立的理由,如果孩子能提供更好的想法,這類父母允許例外,甚至願意修改規則。這些都能訓練孩子與他人溝通的能力,而且讓孩子明白只要透過合理的計畫與討論,就能落實自己的想法。

威權型父母鼓勵孩子獨立自主,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不太干涉;即便孩子犯錯他們也不太打罵孩子,而是以理服人或選擇原諒,非到萬不得以得處罰孩子,威權型父母會明確說明處罰的原因,讓孩子能夠依循,避免再犯。因此,比起其他養育方式,威權型父母的孩子,長大後比較獨立自主,待人處事的能力較佳,個人成就也比較高。

後續 ,Eleanor Maccoby 和 John Martin 則將「要求」再分成有無兩種類型,教養方式於是分為四類。最後一種教養方式,為忽視型(neglectful parenting)的父母,說白了就是放手不管孩子,因此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忽視型的父母不算是一種教養方式,因為這類的父母不會主動回應孩子,也不會設定規則要求小孩,幾乎沒有參與小孩的養育過程。

一路看下來,臺灣大多的教育方式中,常有權威型父母的影子。研究發現,亞洲國家似乎都是如此,因為,亞洲國家的文化大多以父母為尊,讓父母覺得孩子就得遵守父母的要求,也許這些國家的父母該 Diana Baumrind 對養育方是的分類,或許能從中得到育兒的啟發。

不用心理學家說,普通人都知知道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我們常說養子有方,並把孩子的成就部分歸功於父母。各大頒獎典禮上,受獎人大多會感謝自己的父母及他們從小栽培自己的方式。我們對養育的重要性深信不疑。

然而,1998 年,獨立心理學者 Judith Harris 出版了《教養的迷思》這篇論文,文中他仔細檢視心理學上,後天養育對孩子性格形成的相關證據,Judith Harris 下了 一個結論:過去的心理學家都高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養育方式與人格的形成關係不大,反而個人的基因對未來的人格有較高的預測力。就算討論後天因素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也不該討論父母,他們甚至比不上教室裡坐在孩子隔壁的同學。

Judith Harris 認為先天因素在養育過程中才是主角。這可震撼了心理學界,並開啟了相關的論戰,直到現在,多數的心理學家還是採取中庸之道,逐漸形成共識,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人格養成一樣重要,兩者大約五五波。所以「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的俗諺,應該丟到垃圾桶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巨大,因此細心養育孩子,現在深深影養未來。

Note:

1. 教養方式又翻成管教風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