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看劇看電影的重點,跟一般觀眾很不一樣,他們會找出劇中不合場理之處,比如在古裝劇中找出現代的器物,或是道具擺放的位置前後不一致,還很有心地將發現匯集成影片,放到網路上。
每次看到這種影片,都覺得這些人很厲害,因為心理學家發現,人類普遍有改變視盲(change blindness)的問題,人類很難覺察視覺刺激前後的微小變化。而這些愛找電影碴的人,明顯少有改變視盲的問題。
心理學家 Daniel Simons 曾做過一個實驗,檢測一般人會不會留意周遭的環境的改變。他請一名研究同謀,手拿地圖到路上找人問路,當路人開始說明方向時,心理學家安排從兩人身後來了一群搬家工人,搬著大片的門板刻意穿過兩人,把兩個人暫時隔開。這時,原本問路的同謀會和其中一名搬家工人交換,然後繼續假裝問路,來看看路人有沒有發現問路的人改變了。
結果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路人沒有發現問路的人改變了,仍舊盡責的解說方向。當然,也有人發現問路的人改變了,氣得轉身就走,他們可能不想上歡樂嚇嚇叫之類的整人節目。
雖然,發現問路的人改變再正常不過,畢竟發現在你面前不是同一個人,相當理所當然。但問題是為何有部分得人沒有發現?心理學家認為這是改變視盲在作祟。人類在多數的情況底下,很少留意環境中的改變。
產生改變視盲的原因,有很大部分在於人類的注意力有限,我們只能將注意力放在環境中重點,像是路人一心想指出正確的路,其餘的部分就不會花太多力氣注意。腦科學的研究指出,人類的大腦在接受到眼睛傳來的訊號時,相關腦區的容量有限,無法在短時間內建立完整的心像,只會記下重點或鮮明的部分,其他細節則省略不記。
所以當眨眼或短暫隔離過後,人類無法有效察覺視覺訊息裡的小變化。而且,就算沒有短暫的隔絕,人類同樣難以避免改變視盲的影響,我們很難察覺發生在眼前的逐步變化。比如我們必須要花上一陣子才會發現海水正在漲潮或退潮,抬頭看天上的星星,需要花上一到兩個小時才能察覺星星正在移動。
除此之外,心理學家還發現年齡也會影響改變視盲。研究指出,比起年輕人,年紀大的人因為感官隨著年紀增長,而降低功能與運作效率,需要花比較多時間才能發現環境中的變化。因此產生改變視盲的機會就越高。同樣來自於生理因素的還有人類如果使用心理藥物(酒精、毒品),使人類的感官功能下降,同樣比較容易產生改變視盲。
不過想想改變視盲讓我們想有一些好處,如果我們相當精明,連場景中的微小變化都能發現,那麼我們就能輕易看出戲劇與電影的破綻,覺得前後幕明顯不連貫,我們其實知道電影的每一幕有時候根本不是在同一個時間點拍攝的,仔細看的話,光線與場景有些許不同,但卻樂於被戲劇的場務人員愚弄,選擇在觀影的當下,根本不會去留意,而是投入故事本身,享受劇情的樂趣。
Note:
1. 改變視盲也就做變化盲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