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2

信念偏誤(belief bias)

我曾認識一位心理學教授,他讀報時只看與自己政治立場相反的報紙。普通人這麼做早就看到跳腳,然而。這位心理學卻有獨特的見解,他說看與自己政治立場一致的報紙,頂多只能讓自己感覺良好,並無法獲得什麼有效的資訊。雖然你會認為這位教授很善於折磨自己,但他卻可能藉此避開信念偏誤(belief bias)的愚弄。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大大小小的推論(或叫做推理),讓我們從已知的訊息,推論出未知的訊息。社論與名嘴從各大政要的演講中,推論出表面所沒有明說的訊息。一段推論是否正確可靠,除了結論正確,符合現實。推論的過程也要正確有效,如果推論的過程無效,即使結論正確,推論同樣是無效或不可靠的,好比空口說白話,說話沒有根據。

你可以試試下面的經典三段論證:
前提一:所有人都會死。
前提二:蘇格拉底是人。(你可以將蘇格拉底帶換成任何你討厭的人)
結論一:蘇格拉底會死。
我們從兩個正確的前提,推論出一個未知的結論,假設蘇格拉底現在還活著,我們便可以知道未來有一天,他會像過去所有人一樣死去。推論過程正確,結論也正確,所以這是一個有效推論。我們再來看下一個推論:
前提三:所有年輕的女性都很有野心。
前提四:所有年輕的女性都努力念書。
結論二:所有的年輕女性都很努力念書,因為他們都很有野心。
結論或許是正確的,然而因為前提三與前提四的因果關係,並無法從前提中得知,所以推論的過程無效,導致整個推論是無效的。可能需要再補充一個前提:「有野心的人都會努力念書」,如此,才會是一個有效的推論。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各種與論證有關的訊息,但我們往往沒有很看重它。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不會乖乖檢查推論的有效性,反而直接跳到結論。除了缺乏相關的能力之外,最大的原因是人類深受信念偏誤所影響,我們偏好從既有的信念、價值觀與知識來判斷一項推理結論的正確性。只要結論與我們的信念與價值觀相符,人類就容易忽略推理有沒有效,直接認為結論正確。所以假如今天是一名年輕女性或支持女性的人,讀到前面的推論範例,可能會認為結論二是有效推論。

人類的大腦本來就不擅於處理嚴謹的推論,而是講求實用主義,直覺上這條訊息對自己有用,便會採納接受,不會做更深入的思考。依據這個思路,心理學家確實發現,當論證討論的東西越抽象或充斥一對難以想像的術語,人類會直接評估結論,而非推論過程。現在你知道那些滿口術語的金融名嘴是怎麼回事。

而且時間也是一大因素。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以人類的腦力,只要能產出一個差不多的判斷,就已經謝天謝地,實在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心理學家還發現,影響人類接受推論結論的因素很可能不是信念偏誤,而是能不能想到反例或替代方案,而人在面對與自己立場不一致的訊息時,往往會努力尋找反例,不讓論證成立。

話說回來,為了避免信念偏誤,你現在有勇氣跟心理學教授一樣,逼迫自己只看立場相反的訊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