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你過去教小孩的過程,不管這個小孩是你的還是親朋好友的。小孩遇到問題時,你習慣直接告訴他們問題的答案,還是跟他們討論你思考問題的過程。這就像我們常說的直接給魚,還是教人釣魚的問題。顯然,我們都覺得教他們釣魚比較恰當,因為若一直給小孩子魚,不僅會形成依賴,有天你不在他身旁給他魚了,小孩子要去哪裡用到魚?
心理學家同意上面的看法,他們認為小孩深具潛力,只是縮小版的大人,大人能做到的事,小孩基本上也做得到,只是程度有別,大人能心算兩個四位數字的加減,而小孩了不起只能心算兩個二位數的加減,這不表示小孩不會加減法。而且各種能力都是如此,大至算數學、寫作、討價還價,小至開酒瓶、射飛鏢或使用廁所。
乍看之下小孩有點憨憨笨笨的,卻乏能力,但這只是小孩沒有受到適當的引導。如果小孩能受到一位精通某個領域的老師帶領,也能表現的跟大人一樣出色或很接近大人的表現,這裡的老師不一定要是領有教師證照的那種,熟手、專家與孩子的媽媽都行,就看是什麼技能。這就是搭鷹架(scaffolding)的過程,藉由老師的帶領,引發小孩逐漸熟悉某項技能,發揮潛能的過程。
搭鷹架是由心理學家 Lev Vygotsky 所提出,取自蓋房子的時候,在房子外頭裝設鷹架輔助搭建的比喻。這種教學方式由別於傳統以老師為主的教學方式,只是單向的訊息提供者;搭鷹架則是站在初學者、生手的角度出發,要他們參與問題與老師互動,問題卡關時,老師或熟手會先辨識出學生的程度,並提供符合程度的引導,像是幫學生勾勒出資料的概要,拆解分析的流程,提關鍵問題啟發想法,甚至是親身示範,這類輔助就像是搭好鷹架,方便學生建立自己的能力。
小孩子在與老師互動時,會觀察老師面對一個問題是如何思考的,包括界定問題、使用什麼思考策略、看問題的角度、如何組織手上的線索等等。久而久之,小孩子的能力會漸漸成熟,而老師也會逐漸退出教學的環境。房子蓋好就要移走鷹架,讓孩子有機會養成自主學習的態度。
搭鷹架的教學策略,不只可以應用在算數解謎等認知活動,也能訓練一個人的社交技巧與情緒處理,比如面對失敗與挫折時,可以怎麼樣讓自己舒坦一些,或用不同的解度解讀挫折。如果小孩從小觀察到父母能覺察彼此的情緒,而且願意開誠佈公討論這件事,小孩自然也懂得更多解讀與處理他人情緒的技巧,父母每次對情緒的回應與討論都是在搭鷹架。
老話一句,一直給小孩魚,而不告訴他們怎麼釣魚,可能會深深扼殺他們的原本能充分發揮的能力。短期來看,給魚是疼愛寵愛小孩的表現,但長期來卻看不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