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9

習得性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數學應該是求學時期最多學生討厭或深感困擾的科目。我覺得這個科目真是成也數字,敗也數字,倒不是說數字很抽象,相當難理解,而是學科背後的評分機制。我曾經很喜歡數學,是我的得意科目,但後來不是如此,聽到數學多少有點毛毛的。我常想,學生究竟是從哪一個時刻開始討厭數學的?

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曾用狗做過一個實驗,分成兩個階段。一開始,Seligman 先將狗分成三組。第一組只是在籠子裡被鐵鍊綁著。第二組,除了被鐵鍊綁著之外,鐵鍊還會通電。不過,狗掙扎一陣子,很快就會發現,用鼻子去頂面前的隔板,就能讓電擊停止。第三組的狗的情境,跟第二組類似,只是不管狗怎麼掙扎,都不會讓電流停止。

接著,實驗來到第二階段,Seligman 將狗帶到特殊的電籠裡,一邊地面會通電,另一邊則否,他將三組狗個別先放到會通電的地方,並打開電流,結果第一組狗跟第二組狗都會努力掙脫,最後會發現只要用力越過隔開中間的障礙物,便能避開電擊。

而原先的第三組狗,即使看到前兩組狗已經掙脫電擊,牠們仍舊則選擇會趴在原地,默默承受電擊。Seligman 認為,這是因為第三組狗在第一階段已經奮力掙扎過,發現沒什麼用,心理深感挫折。因此到了新的階段,面對類似的電擊刺激,牠們會選擇放棄。他稱呼這類半放棄的心理狀態為習得性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性無助是指生物體經過經驗之後學會的無助感,就像學生原本對數學很有興致,直到某天,數學的成績頻頻低落,難有起色。成績的數字本身,不會對學生造成什麼負向的影響,只是單純反映學習與理解的程度。但因為教育環境的風氣,成績較高的學生自然受到關注與讚美,而成績低的學生則受到忽視與責罵,甚至處罰。久而久之,就會對數學感到半放棄的狀態。

有些情況下,連續的失敗或挫折,可能會讓人從中累積經驗與智慧,是往後成功的必要條件。只是許多人在那之前便放棄了。也許再堅持久一點,多多嘗試,量變造成質變,理解數學的開關便會打開。而習得性無助便是影響人類提早放棄的原因,這除了反映被動放棄的心理,也反映一種邏輯上的問題。

習得性無助的核心,是歸納過去的經驗所得到的結果判斷,比如努力用功之後,數學都考很差,當這種狀況出現十次二十次,我們便會認為自己下次考試仍舊如此,所以一想將要面對失敗的結果,便倍感挫折而提前放棄。

不過,過去相同的結果,並非總是能夠預測未來。像是體育選手在練習新的技能與體技時,起初也是什麼都不會,頻頻失敗,累積大量失敗的經驗之後,直到某一天終有突破,所以,過去 999 天的失敗,不一定意味著第 1000 天也是如此。若我們在事情出現轉機之前,便停止嘗試,那就是習得性無助;若堅持下去,可能就能突破現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