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7

親和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

網路上曾票選出孤獨等級表,從一個人逛超市、看電影、看海都有,排在榜首的是一個人做手術,比一個人吃火鍋跟唱KTV更孤獨。

演化至今,人類是群居的生物,我們似乎得相互扶持分工合作才能活得下去,久而久之,這項設定便根植在我們的基因,讓我們有與他人接觸的需求與動機,心理學家稱為親和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

每個人的親和需求都不同,你可以視為是孤獨的忍受程度。有些人很需要人陪,說話、互動,就算聚在一起都不說話都好,總之不能一個人獨處,上廁所都要拉個伴(青春期那些國高中生親和需求應該很高);有些人則不喜歡人打擾,偏愛一個人與自己對話,如果將他們拉到人群中,他們反而會覺得吃力。

親和需求讓人類想與他人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獲得他人的喜歡,除了能得到照護與資源,與人接觸也有一些心理上的好處,像是能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我們對自己的部分看法,來自於我們屬於哪個群體,所以找歸屬的群體,某方面是為了認識自己。

心理學家發現當人感到焦慮、害怕、處於壓力情境的時候,親和需求便會提升,依靠與人連結來獲得安全感,或找個人一起度過這個情境。在牙科候位的患者可能會不住彼此坐近一點,甚至開口閒聊來降低自己的壓力。突發的地震會讓我們想跟附近的人有連結,平常不說話的鄰居們,會開口說:「地震好大喔」。

這就是為什麼剛失戀的人常找人陪,甚至很快進入下一段關係。除了想找個人彌補生活上的空缺,一個原因是失戀對人的情緒衝擊很大,造成生活失去重心,容易讓人焦慮。這時候,失戀的人需要找人陪伴來緩解他的焦慮與不安,或藉由新的關係找回自己的價值。

不只如此,就連高興的時候,我們也想要有人陪伴,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悅,也許最孤獨的事情之一不是一個人做手術,而是你有一件喜事,卻找不到人能說。

這麼說來,我似乎能看出網路上的孤獨等級表有些道理,當一個行為背後的情緒狀態越激烈,人就越需要旁伴。當我們在星聚點唱嗨了,身旁卻沒有一個人時,只會感到落寞。當我們在手術室的門口焦慮不安,如果沒有一個人緊握著我們的手,安慰我們,實在讓人難以為繼,備感孤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