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4

內省(introspection)

你今天有靜下來思考一下你今天過得怎麼樣嗎?我指的不是回顧今天發生了什麼事,而事發生這些事情之後,你的心理感受是什麼。許多聖賢、哲學家或人生導師,要我們懂得自省,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有些人習慣在睡前禱告或冥想,似乎同時就有內省(introspection)的成分。

內省可以說是心理學的起點,它是指人類覺察自己的心理狀態,包括感受、情緒、想法與經驗,說玄一點,甚至可以指覺察靈魂。心理學家研究人類的心理,人類勢必要對自己內心的狀態有所了解與掌握才能,在心理學的歷史上。最先使用內省來研究人類心理的是 Wilhelm Wundt 和他的學生 Edward Titchener。他們給參與研究的人一些外顯刺激,比如投影蘋果圖片給參與者看,並且要他們如實回報內心狀態,像是他看到什麼,他看到圖片時的感受與情緒。

這是心理史上第一次有人用系統科學化的方式研究人類的內心狀態,看起去頗為陽春,所以引來許多批評。主要是這種方式有許多主觀的成分,撇除說謊,敷衍了事這種回應,說不定連回報的人自己也沒有很懂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樣他們所說的內容還能信嗎?

這些批評問到重點,近期心理學的研究確實發現,人類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了解自己,或者說,他們會自以為了解。研究發現人類會比較看重自己內省之後的結果,而忽略別人內省的結果,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過分看重自己內省的成果,心理學家稱它為內省錯覺(introspection illusion),因為只要是內省,往往就不會是正確。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內省所覺察的內容,是人類建構的敘事,而非真正的心理狀態。我們習慣用語言描述一些事件的過程與感受,然而,人類是善於建構因果關係的生物,我們會在腦中建構一套說法來解釋為什麼自己現在心情會很低落。

但人類建構的說法,受到許多因素所影響,比如最近發生的事,就比較可能當成解釋心情的原因;或者一旦人類覺察似是而非的刺激,能用來解釋心情,並會把這項刺激當成原因;更糟的是,那些沒有浮上檯面的原因與事件,就不會被人類當成建構敘事的素材,進而影響內省的精準度。我們恐怕不該聽從我們的心聲,因為這些心理狀態也許只是從有限的素材所建構出的敘事。

心裡的聲音離我們相當近,彷彿閉上眼睛就聽看到、聽到、感受到,但它不見得可靠。雖然內省法,在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早已式微。但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會用問卷調查別人的主觀意見,我們會面試訪談、甚是在功能性核磁造影的檢測過程,也會仰賴參與者主動回報內心狀態。所以內省這套方式,在心理學上並非過時,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得仰賴它,來探究人類的內心狀態。

Note:

1. 內省,也叫做內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