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3

團體迷思(groupthink)

1941 年 12 月 7 日,夏威夷珍珠港正處在假日早晨的宜人氣氛中,戍守的士兵昨晚飲酒作樂,還沉睡在夢境。不遠的太平洋上,日本帝國的空軍正悄悄前進,準備偷襲珍珠港。說偷襲,有點言過其實,美國相關單位早已掌握情資,並多次警告防衛太平洋的軍隊,要小心日本帝國可能在近期突襲太平洋的「某個地方」。

如果你知道有個人最近打算偷偷攻擊你,你走在路上應該會小心翼翼,處處留心才對,然而美軍卻充耳不聞,可以說放任日本帝國的空軍,在毫無遮攔的情況下,攻擊珍珠港。這是怎麼回事?

珍珠港事件可以說是團題迷思(groupthink)的經典案例。當一群人一起做決定的時候,在某些條件與情境下,有可能做出明顯具有風險的決定。心理學家 Irving Janis 研究後發現,產生團體迷思最主要的原因是,團體成員之間有高度凝聚力(cohesiveness),熟人、社團團員、黨員、長久共處的同事等等,都可能讓討論的氣氛相當保守,大家為了團體氣氛與和諧,沒有人敢提出爭議性的話題或反對意見,盡量減少討論過程中的衝突。

如果團體間的階級森嚴,有位嚴格果斷,能掌控成員的領導人,會讓成員不敢發表對立的意見,而選擇跟風。想來似乎如此,你敢當眾跟老闆唱反調嗎?別說找到最佳的決定,先讓老闆面子掛不住,就可能讓場面相當尷尬,與其如此,大多數的人會選擇沉默,把話吞到肚子裡,附和領導人的決定。就算沒有強勢的領導者,成員之間你看我我看你的壓力,就會讓人不敢說真話。

更糟的是,當眾人附和某個選項時,因為沒有反對的聲音,大家會開始覺得這個選項真是完美無缺,如果有任何問題,這麼多人把關,怎麼可能沒有人提出來?於是,團體對討論的結果會產生一種無懈可擊的錯覺(illusions of invulnerability)與理所當然的想法。一旦決策過程中出現這種氛圍,會讓討論的品質低落,甚至出現打壓異議分子的言行,成員之間別說反對意見,連應當共享的基本資訊也可能不提了,免得遭殃。

有時,團體成員可能不是不想提出反對意見,而是做不到。團體成員大多有共同的目標與興趣(比如討厭執政黨),所以成員間同質性通常很高。這些學經歷背景差不多的成員,面對一個問題,大家看事情的角度差不多,容易有共同的盲點,而盲點往往是決策的問題所在。

珍珠港事件中,儘管美軍已截獲軍事情報,判定日本帝國軍正採取行動,但駐守在夏威夷的美軍卻認為日本帝國不敢這麼做,因為突襲的結果勢必會引發全面戰爭,日本帝國承受不起,而且美軍必勝。這顯然是誤判情勢的錯覺,至少低估缺乏燃料石油的日軍,寧可放手一搏,也不願束手就擒。結果日本帝國賭贏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官 Husband Kimmel 在事件後引就退職。

Irving Janis 認為,想要避免團體迷思,首先要改善團體的討論氛圍,鼓勵反對的聲音,討論其他可行的選項。而且,團體應該要建立一套客觀的討論流程,像是匿名的發言管道,讓大家都能說真話。假如成員真的對彼此太有愛,講不出傷人的話,領導人可以指定部分成員充當黑臉,唯一的任務就是努力找出大家意見的問題,避免決定過度樂觀。同時,增加不同背景的團體成員,能讓討論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資訊與角度,避免單一視角,而看不到決策的盲點。

俗諺古訓說:「人多好辦事」、「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其實不見得對,至少在團體決策的過程中是如此。鼓勵發聲,提供良好的發聲管道,或者找來許多差異甚大的人加入團體,都能增加討論的品質,有效降低團體迷思的影響。這麼說來,戰國時代的孟嘗君也許頗有遠見,他底下充滿各俱背景的能人異士,有的人會學雞叫,有的人能像狗一樣偷人東西,他們聚在一起討論事情應該相當精采。

Note:

1. 團題迷思(groupthink)也翻作團體思考、集體錯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