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拍讓想出清舊物的民眾,不用到路邊租攤擺位,就能賣自己的東西。儘管方便,又沒有租金壓力,但東西不見得比較好賣,至少我曾在網拍上賣不掉一顆頗為知名的相機鏡頭。我想關鍵在於定價,我訂的價格,似乎遠高於買家心中的預期。我們都有這種敝帚自珍的心理,覺得自己的東西很好,理當訂高價,然而,其他旁觀者可不是這麼想。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在作祟。稟賦效應指出,對於同一項物品,當一個人擁有它或沒擁有它,對物品的價值評估天差地遠,當擁有它的時候,會覺得物品比較有價值。
Daniel Kahneman、Jack Knetsch 和 Richard Thaler,請參與者到研究室來填寫問卷。完成後,他們送參與者一樣禮物做為參與獎勵。其中一組拿到瑞士巧克力,另一組拿到咖啡杯。順帶一提,這兩個禮物的價格差不多。接著,心理學家詢問參與者願不願意交換手上的禮物,比如用巧克力換咖啡杯,另一組則相反。照理說,研究的參與者都是隨機分派到各組中,加上兩個禮物的價值差不多,應該會差不多各有一半的人會願意交換,結果發現,兩組只有 10 %的人會交換手中的禮物。當我們擁有一樣東西,這個東西在我們心裡的價值連帶也會提升。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指出,人類在評估獲得與損失相關的決定時,兩者不是用同樣的天秤在衡量,比如你在路上掉了一千元,如果這時有個好心人掏出錢包,無條件給你一千元,你的心理還是會悶悶不樂,因為人類相當看重損失,一旦有所損失,必須要獲得更多才能彌補回來(大約是 2.5 倍,這個好心人要掏出 2500 元,你才會覺得比較舒坦),這可能是人類演化出的習性,做決定時盡量小心翼翼,以免自己吃大虧。
同時,這個習性影響人類產生稟賦效應,當我們要把自己擁有的東西拿去賣或拿去交換,可以視為一種損失,為了補償這個損失,在價格上要求較高,比較不會吃虧。其他心理學認為稟賦效應來自於賣家與買家之間的資訊不對等。賣家知道商品的許多細節與好處,在評估價格時,會把這些因素加入考量,而買家無法考慮到這些因素,所以傾向認為商品沒有那個價值。
然而,這個解釋有些問題,研究發現在人類剛擁有一樣東西沒多久(幾分鐘),根本來不及了細節與隱藏版的好處,照樣會主動提升這樣東西的價值。更妙的是,當人類已經預想自己擁有或幻想擁有某樣物品的時候,稟賦效應也會產生作用。
假如你已經預購一張專輯或預售屋(希望你這麼有錢),這時候有別的買價跑來跟你相同的錢或略高的錢購買你的專輯,你會願意出售嗎?很多情況下,可能不願意,因為你已經在幻想擁有之後的種種好處,如果賣出去,聆聽專輯的美好畫面就不會實現(或延後實現),為此,你會要求買家出更高的價格,否則實在不值得為了幾個小錢,就讓自己的想像落空。
現在你知道如何在網拍上出清家裡不要的東西:盡可能降低價格吧!你依靠直覺所訂的價格,通常遠高於買家願意出價的上限,而且客觀來說,這些高出的價格,並非物品本身的價值,而是你的心理作用。趕緊把自己不要的東西賣出,一來可以變現,二來換來一片乾淨的空間,也許是大大降低價格的好理由。
Note:
1. 稟賦效應,也叫做剝奪嫌惡(divestiture avers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