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8

適應(adaptation) vs. 習慣化(habituation)

說來挺矛盾的,身為人類,我們無時無刻不想偷懶過活,要是不用上班,不用動腦,我們寧可躺在床上耍廢。可是,人是生活在複雜環境中的動物,我們不停接收環境中的刺激,並且做出反應,一刻不停息,不斷回應著這個世界,就算沒有明顯的外顯行為,我們的內在狀態也會感受到強烈心理經驗。

就你什麼都不做,或多或少都會有反應與感受,雖然如此,人類也沒有這麼努力不懈,我們會逐漸調整狀態,將力氣花在重點上,只回應重點,心理學家認為這個歷程與適應(adaptation)跟習慣化(habituation)有關。

適應通常指的是感覺上的適應。我們的感官不斷接受到某種刺激,眼睛針對光線,耳朵針對空氣振動,鼻子針對氣味等等。當感官持續接受刺激之後,會逐漸適應刺激的強度。剛接觸刺激時我們的心裡感受可能會很強烈,過了一陣子,相同的感受便會降低,就像早上出門時,起初會覺得陽光很刺眼,過後就不會覺得。這個過程就是適應,表示人類被動接受刺激,心理感受變弱的過程。

一旦轉換環境,人類就必須對同樣的刺激重新適應,因為處於不同的環境,人類的感官也會調整成對應的狀態,比如瞳孔在黑暗中適應之後會放大,讓更多光線進入眼睛裡,如果這時回到一個有光的房間,再回到黑暗中,眼睛的瞳孔依舊要重新適應,由緊縮的狀態逐漸放大。

習慣化則是指人對一個持續出現的刺激,降低反應的過程,反應可能是警戒動作、驚恐的震顫或攻擊行為,總之是一個具體的動作,不像適應過程中的心理經驗。某天夜裡你家附近鄰居夫妻突然吵起架來,起初,你會從睡夢中驚醒,但隨著他們吵架的時間變長,而且其實沒有任何危害(除了睡不著),你逐漸不會有驚嚇的反應,滿天飛舞的髒話與吼叫,再也無法驚動你。

不過,如果你家附近剛巧雞犬不寧,又有另一對夫妻在吵架,而且風格與前一對夫妻差很多(摔家俱之類),這時候你依舊會再嚇一跳。這種從原本已經習慣了某類刺激,又變回敏感的過程稱為去習慣化(dishabituation)。

適應與習慣化是人類賴以維生的生存機制之一,也是很基本的學習歷程。如果我們不斷對周遭的刺激做出強烈的反應,那大腦就沒有額外的精力處理正事,因此,我們學會淡定面對一再出現的刺激,久而久之甚是可能認為這些刺激只是可有可無的背景。

不過,這也有例外,就是當我們一再面對的刺激具有危害性,我們的反應則會越來越強,甚至一點風吹草動,刺激將要發生的預兆時,我們就會提前做出反應,這樣的機制稱為敏感化(sensitization)。一個經歷長期家暴的兒童,會對他人即將生氣的線索極為敏感,一個皺眉,一陣沉默,語調上揚,在常人眼中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中性線索,卻可能讓這名兒童感到極度焦慮,想要逃離現場,或起身對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