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9

稀缺性(scarcity)

不曉得為什麼臺灣人很愛排隊,排週年慶,排新品,排特賣,排大降價,甚至不知為何而排,路過看到別人在排隊,就跟著排。反正既然大家都在排隊,想必有什麼好康不能錯過。而且都看到了,就這麼走過,心裡也會覺得怪怪的,深怕錯過什麼重要的事。

除了追隨眾人的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民眾搶著購買東西,可能跟商品在消費者的地位有關。一項物品或資源相當稀少,人類就會提高對它的價值評估,覺得它相當珍貴,必須努力爭取,以免錯過。判斷物品相當稀少的指標就是看大家是否互相爭搶,即使一項資源原本很多,經過爭搶之後,也會開始銳減。

我們的祖先用鐵與血為我們示範,他們曾為了難製的食鹽、胡椒、香料與黃金大打出手,這套價值觀與生存法則一直演化到現在,甚至成為一種判斷的直覺,心理學家稱為稀缺性(scarcity)或稀缺性捷思(scarcity heuristic),我們一旦認為某個物品很稀少,直覺上就會認為它很珍貴,反過來說,如果一樣物品取之不盡,人反而就不懂得珍惜,甚至覺得廉價。

別說難得的鑽石、黃金或稀土,就連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同常會引起人類的稀缺心理。Worchel Stephen、Jerry Lee 和 Akanbi Adewole 找來參與者到研究室參加料理東西軍。他們將參與者分成兩組,兩組人都吃同樣的巧克力餅乾,只是一組吃的餅乾只剩兩塊,另一組吃的餅乾,來自於擺滿餅乾的盒子裡。吃完之後,心理學家要參與者評估巧克力餅乾的味道如何。結果發現,如果參與者看見餅乾剩很少,就會覺得餅乾比較好吃。

有時食物的味道不在於料理與調味,而是人的主觀心理預期,當一個人肚子餓的時候,會覺得食物比較好吃,而當食物比較少的時候,同樣也會讓人覺得食物比較好吃。「物以稀為貴」深植在我們衡量事物價值的天秤上,甚至影響我們的口味與品味。

廚師可能因為稀缺性開始懷疑自己的廚藝,不過,廣告商卻樂於應用稀缺性的力量。當服飾店員說你喜歡的牛仔褲只剩一條,或需要調貨才能買到,這時你就需要提高警覺,因為你非要這條牛仔褲真的是因為它本身的價值,還是因為它很難買到?

稀缺性的匱乏心理,原本只是讓人想握有足夠的資源,以利生存,但在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會在雙十一、各大電商購物節與書展買下過多的商品,美其名為囤貨,其實只是深怕錯過難得一見的便宜價格,不買以後就沒有了,因此我們會耐不住衝動,瘋狂購物,並在事後後悔,才發現又上了商人的當。

稀缺性有很多種形式,除了我們熟悉易懂的數量,還有時間。研究發現酒吧越接近打烊時間,裡頭的人會評估其他人更具有吸引力,因為打烊之後就看不到了。我們會覺得過去的時光比較美,懷念舊時代,時尚圈不定期就會來一陣復古仿舊的風潮,根本原因可能是我們回不去了,因為回不去,所以那些時代更顯珍貴,而伸手可及的現代,則顯得平淡無奇。

稀缺性的核心,在於讓人覺得難以獲得,一旦我們被限制選擇與自由,就會覺得辛苦獲得的東西更顯珍貴。軍人體制深知這個秘密,在軍中沒有什麼比放假,提早出軍營更加誘人的。限制讓人衡量事物的價值跟著改變,這也是為什麼書籍被禁或有年齡限制時,反而會讓人更想偷看。如果你正養兒育女,對於他們的性教育,你要是想用送子鳥那套敷衍過去,你的兒女說不定會卯起來認真研究性知識,所以我覺得你還是適時開誠佈公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