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5

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

我念小學時,就發現舉凡大合唱、念課文與拍手的場合,總是明顯有同學在偷懶,借著他人的掩護,安身在眾人的動作之中。

聽起來並不陌生,我們都看過打掃時間總有裝忙的同學,開會的時候有些同事明顯在放空,所有想法都借用「眾人的智慧」。這些吝於出力的現象,心理學家稱為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泛指人類在群體中的表現會不如個人獨自的表現。

人群中專門收割成果的小偷,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常見,農業工程學的教授 Max Ringelmann 最早提出相關研究。他好奇拔河的時候是不是越多人,整體的力氣越大?他找來工具測量每位拔河選手在比賽時的出力程度。結果發現,隨著拔河隊伍的人數增多,每位隊員所出的力氣就越少。簡單來說,就是有人在偷懶,沒有用盡全力。

看到熟悉的主題,心理學家也沒閒著。Bibb Latané 找來一些男大生矇住眼睛,戴上耳機,測量他們的吼叫表現。結果,以為身旁有五個人的男大生,吼叫的強度明顯低於以為身旁只有一個人的男大生。

怎麼回事?人多好辦事的古訓難道失靈了嗎?其實相當好懂,如果自己不用特別努力,只要有其他人幫忙,就能達成目標,幹嘛那麼努力?當大家都這麼想的時候,人群之中的個體便會產生責任分散的情況,把努力的責任向外推,減少自己努力的程度。而且一旦發現群體中有人在偷懶,社會懈怠的比率將會上升。以工作來說,領一樣的錢,卻看到別人可以少做事,自然會讓人相當洩氣,而選擇隨波逐流。

除此之外,研究發現產生社會懈怠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個人的努力無法被看見或評估。可以說,當團體越大,覺得懷才不遇乾脆擺爛的人就越多。老師在全班朗誦課文時巡視,大家就會開口出聲。老闆獨立評估專案內每個人的貢獻時,社會懈怠也會減少,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努力被看見,如果機會渺茫,寧可選擇摸魚。

不過,摸魚歸摸魚,人當然不會白目到完全不做事,只是會減少努力的程度,就這一點,人倒為頗為自制。而且,如果個體對團體有很高的認同感,即使自己的努力無法被他人看見,也不會產生社會懈怠。

心理學家比較多國文化之後,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產生社會懈怠,這可能是大眾普遍認為男性要獨立有主見,因此他們會群體之中依隨自己的惰性,而女性較重視與他人的關係,將團體目標擺在優先的順序上。社會懈怠在不同文化之間有明顯的差異,集體主義者比個人主義者更少展現社會懈怠,因為集體主義者原本就慣於看重團體間的目標。

我們能從社會懈怠的原理,能理出一些實用的啟示。當你是管理幾十個人的專案經理,公司給你一個巨大的目標,你可以將目標拆解成更小的單位,分配給少量的人。由少量的人對專案的小目標負責,便能有效減少社會懈怠。同時,當公司的部門裡太多人,最好將人員重新分成更小的團體,能讓每位員工的效率提升,至少把他們的努力埋沒在茫茫人群中。

Note:

1. 社會懈怠,也叫做社會偷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